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Tomas Tranströmer

1.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ömer)终于获得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众望所归,这位做了多少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伴郎终于做新郎了。获奖理由是“因为经过他那简练、透通的意象,让我们用崭新的方式来体验现实世界”。

要不是因为我供职的机构,可能我也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直到颁发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才知道有这么一位诗人———知道而已。正如绝大多数诺贝尔得主,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所在的昆明TCG诺地卡文化中心最早以托马斯命名,叫T咖啡画廊(即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的咖啡画廊),也是托马斯唯一授权使用其名字和肖像的文化机构,他的肖像成为我们logo上最容易识别的一部分。至今,“T”仍旧代表托马斯(Thomas),“C”代表文化(Culture),“G”代表画廊(Gallery)。关于托马斯和诺地卡的渊源,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记得一年半以前,我力图说服董事会更改我们的logo,我认为任何一枚优秀的logo都必须具有简练易记的形象特点,我专门介绍了logo设计和著名企业的logo演变过程。而我们的logo不仅有托马斯肖像,还有个“里”字,然后下面还有我们的名字、部门等等,真是累赘得不能再累赘了,这其实不是现代设计理念中的logo,而是一个package。后来因为没有设计出更理想的方案,在团队中也没有达成共识,也就不了了之了。何况人们已经习惯了。

我一直犹豫我们logo上的那位老人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故事,似乎并没有特别的精神。一个logo上如果有肖像,要么他是老板,要么他是精神领袖。如今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总算把这种精神昭示与世人———精确凝练地表达象征(我是这样理解的)——但愿这种精神能够根植于这样一个文化机构。喜讯发出第二天,孙姐(艺术家)第一个发来信息祝贺,她说,“安娜(诺地卡创始人之一)是用诺贝尔文学奖的眼光选择了托马斯,真厉害!”

无论如何,咱们这枚不太现代的logo总算有更大的来头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TCG诺地卡logo

2.

第一次诵读托马斯的诗,也是第一次见他,是2008年夏天在瑞典参加FOLK-08艺术节,其中安排了托马斯诗歌专场,我受邀用中文朗诵他的三首诗歌,其中有《夜晚的书写》,《像做孩子》,另外一首忘了。之后是我的行为艺术表演,当时我做了《他们…》。今天看来作品语言不算成熟,却是后来《盲点》的雏形。当时做完之后有观众含着泪水上来跟我说十分感动,好些观众称赞我的勇敢。半身不遂的托马斯和太太莫妮卡就坐在下面第一排,他托人告诉我,他看得十分认真,也非常感动。有意思的是,在我预备读《夜晚的书写》之前,我意外地发现,这首诗和我即将表演的作品,在感受上惊人地相似。

夜晚的书页

五月的夜晚,我借着
冰冷的月光登陆
花草灰暗
但芳息绿翠

我沿着色盲的夜
朝山坡上摸去
白色的石头
向月亮传递信号

一段宽五十八年
长几分钟的
时间

我的背后
远离铅色水域的地方
是另一个岸
和统治者

那些用未来
替代面孔的人

最后三段,成为我表演前所看到某种画面,那种昏暗的历史感,和背后那片疏离、冰冷、令人恐惧的土地,那里的人们活在“未来”的名义中,放弃了当下的“人性”。而在我的表演中,我的面孔被“必须忘却的昨天”遮盖。

那次经历让我突然意识到诗歌和行为艺术所具有的一些相似性,它们都短暂而锋锐,像把切入现实的匕首。它们都是一些人们看上去自以为很熟悉的“日常语汇”,却令人看不懂也听不懂!它们生来被庸人拒绝!这是诗歌和行为艺术的魅力!我发现了这样一种相似性,托马斯也给我更深的启示——对语言精度、力度和透明度的锤炼——诗歌是对语言,行为是对身体。另外,诗人也是最不容易职业化和商业化的角色,这对行为艺术家而言,同样。只不过,行为艺术家更容易被引诱罢。

我觉得,那种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精确的象征画面,是具有某种权柄的,如同神说“要有光”这三个字的能力。中文译者李笠说:“特朗斯特罗默的诗喜欢从乘坐地铁、在咖啡馆喝咖啡、夜间行车、林中散步等等日常生活细节入手,通过精准的描写,让读者进入一个诗的境界。然后突然更换镜头,将细节放大,变成特写。飞逝的瞬息在那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并散发意义,展露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远变成近,历史变成现在,表面变成深处。 ”在李笠看来,现代诗人很少有人像特朗斯特罗默那样把诗写得如此精炼、精确、精妙、精彩。他的诗是凝练艺术的范例,很少人有能把激烈的情感寄予平静的文字里,让作品在瞬间激发出巨大的能量。

他一年写四首诗,一个夏天只写了四行,稍长的《画廊》差不多写了十年。很多人以为他是要工作,所以只有一半的时间写作,然而不是这个原因,他真的写得很慢很慢。他在推敲、锤炼、雕琢、寻找,直到他找到诗。

在前天诺地卡的庆典活动上,一位诗人说,托马斯获奖将对中国诗歌界产生振动,贵族诗歌将要复兴,那种下半身写作和口水话写作将要衰落。我想这不无道理,那些对精神、灵魂和写作报以崇高诉求的人获得巨大的鼓舞。那种娱乐的、肉身的、无聊的、犬儒的、虚无的、纯游戏的样式,最终将被自身所吞噬。

3.

我也曾特别留意他如何表述人生的转折,对人性的洞察。尤其基督教作为瑞典国教(2000年以前)和他们的文化,他如何表述。因为越是习以为常的事物越难脱离概念化,越难写得活脱刻骨。后来读到《尾曲》,还专门写过一篇简单的读后感。人生的尾曲,也是信仰的前奏。

尾曲

我像一只铁锚在世界的底部拖滑
留住的都不是我所要的
疲惫的愤怒,灼热的退让
刽子手抓起石头,上帝在沙上书写

寂静的房间
月光下,家具站立欲飞
穿过一座没有装备的森林
我慢慢走入我自己

主啊,怜悯我们!

有时我的生命在黑暗中睁开眼睛
感到人群盲目焦虑地
穿越大街,向奇迹涌去
而隐形的我站在原地不动

如同孩子惊恐地入睡
聆听心脏沉重的脚步
久久,久久地,直到早晨
把光束塞进锁孔。黑暗之门打开

他对艺术家生命的刻画也十分精到,在长诗《画廊》中这样写到:

一位艺术家说:以前我是行星
有着浓密的大气层
外来的射线在那里碎成彩虹
雷雨在里面不停地不停地冲撞

而今我已熄灭,枯竭,洞开
失去了天真
我既有火的一面,又有冰的一面

没有彩虹

真实太精彩了!完全是艺术家们的知音和先知!他深深洞察到艺术家内心深处有别于常人的那份激情,无限的创造力,极度敏感的内心世界。然而艺术家的生命并不会永远神奇下去,有一天可能骤然熄灭,他们可能成功了,什么都有了,但没有了彩虹——也许就是关于单纯、想象、美、奇迹和期待……

3.

维基百科上说: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的诗非常紧密,他使用很少的字来表达非常强烈的感情。他使用许多联想的手段。由于他用词非常少,他在5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日本俳句的要求。在这里词不是诗的组成部分,而是音节。

在结构上特兰斯特罗默从一开始就使用大胆的比喻,自由的节奏和古诗的结构。他的用语比较温和,不强硬,他的风格简单,但节奏性非常强,通过令人意外的诗句和联想非常吸引人。

在内容上特兰斯特罗默很少描写自然景象或抽象的哲学思考,他一般描写对日常生活的反想。在这里他既不描写对媒介报道的世界大事,也不描写内心的冲突,他集中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瞬间。德国电台评论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

从文学史的观点上来看他与保尔·瓦莱里的“纯诗”相近。他有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但超出了纯粹的完美主义,而是“心理地、逻辑地自问”。他的诗无法规入一个流派。

音响感和画面感是特朗斯特罗默诗歌的一大特点,而诗人自称为一名钢琴家,因此也不难理解他的诗歌常常带着强烈的音感。因为身体的缘故,他只能用左手弹琴,这里也放几首他的钢琴曲,供大家欣赏,聆听诗人的乐曲。

02-Zdenko Fibich Andante ur Stimmungen, Eindrucke und Erinnerungen op. 47 by bro1045

Frank Bridge At Dawn by bro1045

08-Manuel Ponce Preludium by bro1045

15-Werner Wolf Glaser Präludium (tillägnad Tomas Tranströmer) by bro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