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2020# 张钟琪

按:“住在2020”系列访谈是“实地想象”自媒体在不平凡的2020年末与生活在各地的艺术界朋友们的联络与问候,通过回顾性的描述,分享他/她们在后疫情时期在各地遭遇的日常生活和可能推进的新近作品,希望由此可能勾勒出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具有怎样坚韧的品格、丰富的心灵世界和创造力。了解更多关于“住在2020”系列访谈的想法……

人物:张钟琪

Artist: Zhang Zhongqi

1. 2020年这一年你生活在哪里?(国家-城市或村庄)请描述一下那个地方和附近的情况。

2020年元月,我按惯例由自己工作和生活了十八年的上海返回老家昆明。熟悉的冬季阳光和气温,熟悉的滇人的样貌、肤色、着装、举止、仪态,包括极难适应的满大街各类口音的普通话“滇普”。令人吃惊的是改讲“滇普”人群在不断扩大(男女老少幼及胎教)。几乎每天去看来越冬的海鸥,我住的地方,离市区内几个主要喂食点,都不超过半小时路程。它们每年都比我早来三个多月,晚返两个月。三十多年来,海鸥大规模飞往昆明越冬,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些许生气,让这个城市仿佛还有故事。

2.新冠疫情在你所在国家及其对策对你个人有什么影响?

从1月22日我就开始到处买口罩!没有没有没有!我尝试各种渠道寻购均告无效。2月下旬,才有一老友冒险给我送来四个纱布口罩,并告知两个合并戴,聊胜于无。没有口罩的日子,我把自己关在家里,我知道“个人必须保有公众意识”!手机微信圈群成为我与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得到N95口罩已经是三月中旬我生日头一天了,这是收到的最有纪念意义的“生日礼物”!

3.今年你最享受的某个地方是哪里?你如何在哪里度过时光,能否描述一下那里什么样子。

“发现”一条三、四公里,通往滇池湿地公园及大坝的沿河散步林荫道。人工铺就的平整地砖、公园椅、草坪、杉、柳、香樟树和透见水草的浅河流。下午时光,只有远处传来的“花灯调”,极少迎面走过的散步人和偶尔惊飞的白鹭—田野的味道。

4.这一年你去到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丽江!这是我阔别22年的故地。早在上世纪1994年,我在大研镇四方街建立了“钟琪工作室”。一年后又做了个“cc’s Bar&zhongqi‘s Hua”小酒吧,直到1998年惜别。这次有意绕开古城大研而留宿“涑河”,就像怕再见曾经“素面朝天”女子,多年以后,已经变得痴迷于“浓妆艳抹、厚粉遮斑”,让人情何以堪…

昆明西昌路,2020

5.这一年你主要和谁生活在一起?

前妻。

6.新冠大流行对你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与自己的工作室远隔千山万水,故乡变他乡。在昆明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无法展开有序工作。封闭前,网购过几十张铜版纸和画笔,每日用生、熟普洱茶汁、水、墨,涂鸦“昆明日志”,也很快用完,再网购时全国停摆,此时突然发现人成了“笼中之鸟”,再怎么上蹿下跳也只是在那个笼罩里…

7.你的工作(创作或写作或策展等等)是否获得了某种推进?

几个关键词:“烂尾、欠费、屏蔽、取消、你没来过!”

8.这一年你是否比往年更焦虑?如果是,你是如何缓解焦虑的?

从不知道“焦虑与否”!但“新冠大流行”后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比自己更无辜的“倒霉蛋”继续着悲催的的人生呢!和他们一起接住未来赐予的一切总会有响动的。

9.推荐几部这一年你看过的电影或书(也可以是一段诗),也可以简单说下为什么。

看了不计其数独立电影—日本、韩国、伊朗、中南美洲及国产影片—关于弱小、边缘、底层社会人物的挣扎、对抗直至爆发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达米安·斯兹弗隆的《蛮荒故事》,刺激、直白。里头有官逼民反,有痛陈体制之弊,也有蝼蚁相争,可笑可悲可叹。导演更多使用冷幽默,一面让人爆笑,一面让人思考。阅读大都用手机天天“碎片化”读取。手中有本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痛苦的中国人》汉译本,完全读不懂!

10.你是否想象过新冠大流行结束之后的人类生活会怎样?

人们将很快从“死亡”阴影中摆脱,更加珍惜当下,注重强化个体深层体验。人工智能领域将调整方向,重点研发围绕保障人类健康方面的运用程序,如:精细预报各类病毒动向APP,能像天气预报一样实时更新。新型建筑材料、服装面料、食物食材都编入健康人类的基因代码,任何病毒的吸附、粘带,都能够及时产生的色差、异质,肉眼可识别。艺术创作方面,器乐响起便能激活建筑物内内置杀菌灭病毒无害人类的有机物质循环流动。绘画、雕塑及各门类新型媒介作品都具备同样高科技功能。

张钟琪2020年部分作品
“昆明日志”系列
材质:铜版纸上 生熟普洱茶汁 水 墨汁
尺寸:53x38cm

关于艺术家:
张钟琪,独立艺术家,昆明人,2002年在昆明创库,组织推动参与《体检:二十位艺术家工作展示》开幕式后即飞往上海接受一份某杂志工作。次年在上海m50创立“色库艺术空间”至2019年秋。一直独立创作涵盖油画、版画、雕塑、影像作品。

“住在2020”系列访谈策划:罗菲
本文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住在2020# 曹再飞

人物:曹再飞

Artist: Cao Zaifei

1. 2020年这一年你生活在哪里?(国家-城市或村庄)请描述一下那个地方和附近的情况。

生活在中国上海郊区,典型的中国城乡结合部吧。

2.新冠疫情在你所在国家及其对策对你个人有什么影响?

有一些,去年过春节回去看父母只待了两天就赶回了,担心回不来,其他的影响不大,我不属于爱动的人。

曹再飞,《世界的起源》,布面油画,67cm*83cm,2020
曹再飞《无题5》,布面油画,60cm*70cm,2020
曹再飞《洞5》,布面油画,75cm*60cm,2020

3.今年你最享受的某个地方是哪里?你如何在哪里度过时光,能否描述一下那里什么样子。

如果说最享受的地方那还是自己在画室里,有时工作有时翻翻画册或只是发呆,我经常想蛮奢侈的,因为大多数人都在各种忙碌。画室在一家物流中心仓库楼上,里面除了自己作品没什么其他东西。

4.这一年你去到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去过一趟南京(距离200多公里)。

5.这一年你主要和谁生活在一起?

家人。

6.新冠大流行对你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作为高校教师有半年多时间是在网上教学,有点不习惯。还有持续每周末和节假日到市中心的人民公园相亲角读爱情诗因为疫情停了。

曹再飞工作室,2020

7.你的工作(创作或写作或策展等等)是否获得了某种推进?

说实话疫情并不影响画画,画了50来张画,年终还做了一个行为。我基本每天都去画室,除了春节后厂区封锁那半个月。

曹再飞行为“奔走朗读”录像截屏,行为介绍:奔走朗读,时间:2020年12月20号下午2:00——4:00;地点:上海宝山区沪太公路;实施过程:艺术家快速逆行奔走,大声朗读艾略特诗集《荒原》、《空心人》等二十首诗,读到浑身是汗,嗓音嘶哑。(拍摄:金今今)

8.这一年你是否比往年更焦虑?如果是,你是如何缓解焦虑的?

我不属于焦虑型的人。

9.推荐几部这一年你看过的电影或书(也可以是一段诗),也可以简单说下为什么。

帕斯卡的思想录和蒙田随笔我认为是可以反复读的。

曹再飞,《无题》,布面油画,42cm*50cm,2020
曹再飞《我戳》,布面油画,40cm*33cm,2020

10.你是否想象过新冠大流行结束之后的人类生活会怎样?

也许更好,也许更坏。


艺术家曹再飞
artist: Cao Zaifei

关于艺术家:
曹再飞(又名曹原铭)生于安徽宿州,先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与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作品涉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行为等。曹再飞的公众号:曹再飞工作室

按:“住在2020”系列访谈是“实地想象”自媒体在不平凡的2020年末与生活在各地的艺术界朋友们的联络与问候,通过回顾性的描述,分享他/她们在后疫情时期在各地遭遇的日常生活和可能推进的新近作品,希望由此可能勾勒出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具有怎样坚韧的品格、丰富的心灵世界和创造力。了解更多关于“住在2020”系列访谈的想法……

“住在2020”系列访谈策划:罗菲
本文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住在2020# 张华

按:“住在2020”系列访谈是“实地想象”自媒体在不平凡的2020年末与生活在各地的艺术界朋友们的联络与问候,通过回顾性的描述,分享他/她们在后疫情时期在各地遭遇的日常生活和可能推进的新近作品,希望由此可能勾勒出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具有怎样坚韧的品格、丰富的心灵世界和创造力。了解更多关于“住在2020”系列访谈的想法……

人物:张华

Artist: Zhang Hua

艺术家张华,摄影:马力

人物:张华

Artist: Zhang Hua

1.2020年这一年你生活在哪里?(国家-城市或村庄)请描述一下那个地方和附近的情况。

我生活在云南的昆明,往返于西边的张家村与高新区之间。我要么开车到工作室,要么走铁路,穿过两个小区。疫情期间大家都很紧张,出门以后都去附近采购食物,穿过层层关卡。以前这个小区有三道大门,这个时候只有一道可以通行,如果你跟保安很熟,给个眼神就过去了,如果不认识就要签字。后来大家都呆在家里,很紧张,朋友见面递给我东西,隔得远远的,一边问候一边就离开了。刚开始还是有点恐慌,不知道别人可能去过什么地方。

2.新冠疫情在你所在国家及其对策对你个人有什么影响?

对我个人而言就是有的活动不出席或者取消了,原计划要去广州去深圳。但做事情方面反而得到缓解,原计划一月份要完成的事情,突然三月份五月份才交也没问题了,一下子有点时间停顿的感觉。

3.今年你最享受的某个地方是哪里?你如何在哪里度过时光,能否描述一下那里什么样子。

还是回到老工作室,一个人在家里太久以后,你在这里可以逃离天天面对的小孩和家人,在这里独处,这里有野猫有鸟,一下子城市很安静。独处是很有必要的,最享受的时刻。工作室在一楼,在地面也更容易看到四季,我家在三十三楼,容易看到远方、云彩和城市,一个俯瞰的城市,但看不到春夏秋冬。

张华的工作室,2020

4.这一年你去到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我出门没有啊?我想想,香格里拉没去成,上海没去,广州也没去,福建也没去,最远应该是去了版纳的南糯山。没有,还有三亚,突然有段时间,国庆前大家已经很放松了,就抓紧时间带着闷了很久的家人出去玩了四五天。

5.这一年你主要和谁生活在一起?

和家人在一起更多,和朋友一起喝酒也更多。

6.新冠大流行对你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最开始我的工作需要借助一些工厂、工人做事情,现在我更多依赖自己,这段时间我画了好多画,比如水彩。也做铜,画了很多方案。

7.你的工作(创作或写作或策展等等)是否获得了某种推进?

抓住了“海底捞”,今年最后那天要做展览与分享(很快推出,敬请关注!)。八月以前都是停滞状态,10月之后非常繁忙,好像要把上半年的工作补回来一样。

张华的铜作甲马

8.这一年你是否比往年更焦虑?如果是,你是如何缓解焦虑的?

是有焦虑,但不是疫情的原因,是年龄,时间不够用了。就像看中国足球队的解说词,虽然下半场才开始,但解说员就说“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同志们加油”。现在感觉一天马上就过去了,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9.推荐几部这一年你看过的电影或书(也可以是一段诗),也可以简单说下为什么。

是老婆买给小孩的《百科全书》,自然类,每天上厕所、吃饭、洗脸我都看,我也不太看文字,就是看那些鸟类、鱼类,天天翻。我反而不太看艺术类的书。

10.你是否想象过新冠大流行结束之后的人类生活会怎样?

我觉得中国现在还不是困难到让你没法出门,现在想做的事情还是能做的。我只能以我来说,因为人类都是由个体构成的。我觉得我是一直在路上吧,我按我的工作方式在做,没有太多考虑(人类)……

张华的铜作,2020

关于艺术家:
张华: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现工作生活于昆明,曾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和参加重要展览。作品被广东美术馆、k11等美术馆及个人空间收藏。

“住在2020”系列访谈策划:罗菲
本文图片:罗菲

#住在2020# 刘丽芬

按:“住在2020”系列访谈是“实地想象”自媒体在不平凡的2020年末与生活在各地的艺术界朋友们的联络与问候,通过回顾性的描述,分享他/她们在后疫情时期在各地遭遇的日常生活和可能推进的新近作品,希望由此可能勾勒出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具有怎样坚韧的品格、丰富的心灵世界和创造力。了解更多关于“住在2020”系列访谈的想法……

人物:刘丽芬

Artist: Liu Lifen

1.2020年这一年你生活在哪里?(国家-城市或村庄)请描述一下那个地方和附近的情况。

2020年8月前我生活在瑞典东南部的锡姆里斯港市,随后搬到了玛丽安娜隆德镇。锡斯姆港市是从中世纪保存下来的旅游海滨古城,风景如画。拥有三四百年历史的低矮渔民房子色彩缤纷,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了各种颜色的蜀葵和爬藤玫瑰,鸟类众多。海岸沿线的自行车道可骑行至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长满了芳香的玫瑰花。

玛丽安娜隆德镇则地处森林腹地,一望无际的针叶林和遍地的蓝莓,在铺着碎木屑的小径旁就可以捡到牛肝菌。

2.新冠疫情在你所在国家及其对策对你个人有什么影响?

瑞典的防疫措施是非强制性的,瑞典人自觉听从流行病学专家建议,没有严厉的关闭学校公共场所等措施。对比中国采取的的措施,我比较慌乱,不知道如何是好。我工作的画廊在疫情初期也一直保持开放,随后我和女儿都生病了,我开始特别恐惧,很快选择关门在家呆了两个月,还好春天来了。不再计划,安安静静地过好当下的生活。

3.今年你最享受的某个地方是哪里?你如何在哪里度过时光,能否描述一下那里什么样子。

今年大量的时间在野外,消耗女儿墨绿旺盛精力的同时认认真真地观察瑞典的每一种植物,认识了各种野菜和浆果,学习辨识蘑菇。我们最享受摘和食的那个过程,太多太丰富了,味觉回到了云南的阳光里!春天的荠菜,韭菜,荨麻和野芹;夏天的樱桃,树莓,玫瑰花,醋栗,蓝莓,黑莓;秋天的牛肝菌,鸡油菌,各种乳菇。每种食材的制作方式跟着视频都试了一遍,包饺子送给墨绿学校的老师和邻居。墨绿也学会了认识植物,包奇怪形状的饺子。现在冬天了,米粉淋上牛肝菌油,一个玫瑰鲜花饼,就是回家的感觉!

Liu Lifen 刘丽芬 Höst är som vår, fast tvärt om
秋天就是我们的秋天,尽管恰恰相反
Acylic and colored pencils on Paper
纸本丙烯彩铅 30.5×45.5cm 2020

4.这一年你去到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搬家的300公里距离,锡姆里斯港搬到玛丽安娜隆德镇。

5.这一年你主要和谁生活在一起?

我和女儿墨绿。疫情初期偶尔朋友来拜访就在院子里见面,夏天松懈后就陆陆续续有朋友来小住,现在每天和安娜一起吃晚餐,过上了比较正常的生活。

6.新冠大流行对你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孩子尚幼小,我的生活日常多于工作,疫情前我有固定的时间画画,疫情发生后我们自我隔离了两个月,随后我选择和瑞典父母一样,继续送孩子去学校,用了三四个月时间才慢慢回到工作室。

7.你的工作(创作或写作或策展等等)是否获得了某种推进?

2020是在不断适应新状况的一年,碎片化的工作年。刚刚整理完今年的作品,大大小小也有近30件,不满意的多些,放一放过段时间再看。

Liu Lifen 刘丽芬Låter det fånigt_听起来疯了吗?
Ink and Acylic on Paper 纸本墨丙烯30.5×45.5cm 2020

8.这一年你是否比往年更焦虑?如果是,你是如何缓解焦虑的?

那时每天给国内的家人朋友打电话,看BBC新闻,骑车去画写生,画之前未完成的画。整理了一遍作品,部分撕毁,部分裁切了做卡片。再后来和诗人Goran合作,算是命题作文似的创作。

夏天后我们自己要更长时间面对疫情时,我只能把生活日常过得再具体点,多尝试做家乡味道的食物。

搬家后我在Filmbyn电影博物馆找到了新工作。由于疫情和季节性,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和人员不断缩减,人员职责调整很大,现在博物馆受最新限令关闭了,开放时间未知。

新的工作室刚刚换好灯,冬天可以工作了。

9.推荐几部这一年你看过的电影或书(也可以是一段诗),也可以简单说下为什么。

《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米欧,我的米欧》等林格伦童话。这两年我对儿童绘本很感兴趣,正好工作的Filmbyn电影博物馆是还原文学大师林格伦的儿童电影拍摄场景/制作的博物馆,我重温了几遍。

10.你是否想象过新冠大流行结束之后的人类生活会怎样?

相信人们会更容易给陌生人一个温暖的拥抱,会慢一点。

Liu Lifen 刘丽芬 Grow Together No.1 辅车相将 No.1
Oil on Canvas 布面油画 90x120cm 2020

刘丽芬简介:1979年出生于云南石林,2002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现居瑞典/昆明。最近个展《在在处处》2019年在挪威奥斯陆F48画廊举办。曾获奖学金并受邀参加于瑞士,澳大利亚,泰国,美国,瑞典艺术家驻地项目。

本文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个人网站 www.liulifen.com

几个词

几个词——在云上2020观察笔记

罗菲

后疫情

一个原本依赖便捷廉价全球旅行而组织起来的现场艺术节在2020新冠大流行面前像所有其他事情一样遭遇停顿。开春,世界各地的人们滞留在乡下,滞留在岛上,滞留在居民楼里。好在网络成为了共同的替代现实。原本四方游走,主张在地表演的“在云上”今年基本只能“云上”表演。这一年线上内容呈爆炸性增长,观看被彻底组织起来,屏幕成为绝对的霸权。还是有一些人尝试通过实践或者讨论在孤立中重新建立起身体经验和地方经验。重新去理解关系、理解地方,或将是后疫情时代的重要命题。

串门

今年“在云上”的线下活动直到七月份才被和丽斌重新组织起来,在每两周举行的现场活动中,青年艺术家们也建立起一个互助的临时小组,一起表演、一起吃饭、一起深夜长谈……不止“在云上”,和丽斌这几个月也组织了其他类似活动,如“书写”展也是通过连接几位志同道合者相互“串门”、走访工作室和请客吃饭来形成一个临时的紧密群体。在后疫情时代,“恢复串门”成为克服孤岛效应的自救之道。

即兴表演

关于表演,由于“在云上”大部分表演都是现场即兴,一种可以理解为专注于身体、环境以及周边物件三者之间关系的表演方式,专注于现场随时可能出现的某种动势,由表演者去把握或者利用它。“在云上”现场艺术节通常把即兴表演作为参与者的基本工作方式,艺术家们在不同空间、不同地方持续游走。这对参与者的身体挑战非常高,过往许多参与艺术家都感叹参加“在云上”会很辛苦,参加完两周的艺术节做了十件作品都是很正常的事,有的艺术家整一年的表演作品几乎都是在“在云上”完成的。指出这一点在于,“在云上”强调艺术家在陌生空间、场所以及文化环境里的即兴发挥能力,通过表演赋予空间一种具有创造经验和感知能力的地方性。同时,也通过不断激发出来的身体语言的潜能,使得身体能以某种未知的面向去触发身体对空间的感知能力,比如和丽斌擅长的“盲画”就是在关闭视觉感知经验下激活身体其他感官对空间的感知和响应能力。最后是时间,表演是时间性的艺术,如何开始、何处暂停、何处收尾、能否继续,这些都构成表演中的关键。

空间

废墟、街道、空屋、草原、山野、废弃工厂、废弃铁道、艺术空间……表演可以在任何空间与场所里开展,艺术家借着身体表演“收复”了这些原本被遗忘的地方,使得有关地方的经验与记忆以表演的面貌被勾勒出来。这些地方也为表演提供了强大(有时远大过作品)的视觉与文本语境,使得身体表演、空间和地方形成相互阐释的互文关系。

观察与观看

作为受邀观察员,我尝试从一些微观的具体情况入手,比如我会去留意表演所在的环境,环境声音、交通状况、光线与时间、气氛、周边建筑的历史与质感。艺术家从哪里获得“表演道具”,附近的五金店还是就地取材还是提前自备。我会注意表演者的状态,他们如何把握表演的节奏又如何结束一场表演。

作为观察者,我会留意一些合适的观看角度与距离,不同的观看地点可能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观看感受。某种程度上,即兴表演本身就是去表演中心化的,它把表演者所处的物理与人际关系激活出来。这也意味着观察也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这正是图片或者视频所不具备的。换句话说,在空间里去经历一场表演和在屏幕上的观看不可同日而语。当然,为了屏幕而产生的表演是另一种情况。

有了上面这些词,我们或许可以理解表演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成就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是什么让一场表演昏昏欲睡,是什么让一场表演具有了灵性,是什么让表演与环境产生了明显的相互渗透,是什么让我们因为这场表演对空间与地方产生了新的感知。

2020-12-11

相关回顾公众号图文见“地球上空的八十八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