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里的游戏

应日本策展人Daisuke Takeya的邀请为线上表演项目“在线远程表演计划Performance at Distance / An online Project”的其中四个表演书写短评,这篇文章也作为该项目“话语竞技场Discursive Arena”单元的一部分。

在这几个表演案例中可以看到,表演以流媒体的形式被传播和观看,在数字时代,任何素材都可以被轻易编排与组合,这直接使得表演创作由对表演时间的加工代替了对表演空间的探索,时间取代了空间。在远程表演中,现场体验不再是表演的核心,而是屏幕中那个被组织起来的有关表演的叙事,那个屏幕中异质的游戏。

阅读全文:https://r3.responding.jp/discursive-arena/luo-fei/

“血衣”观后感

一群裹着红袍子的观众缓缓步入展厅,来到另一位身着红袍的人面前。他捧着一本《圣经》,站在白色展台上,诵读起保罗在雅典关于“未识之神”的布道。他右手高举一枚激光电筒照射手中的《圣经》。很快,幽蓝色的激光点着了经书,白色的烟雾袅袅升起,随之是金色的火焰,仿佛上帝的话在众人面前燃烧。这是艺术家朱久洋在“血衣”现场的表演。现场混合着幽闭感、神秘感、先知表演,亦或者,一场商业中心里的快闪。和反乌托邦的《使女的故事》中的红袍不同,这里的红袍不是关于性与繁衍,艺术家试图指向殉道者的历史记忆,但依然与血有关,牺牲与献祭……

朱久洋的“血衣”现场如同他之前的诸多作品一样,他善于在创作中借用来自民间艺术(尤其是陕北)、宗教仪式和流行文化里的形象与符号,通过一种剧场感来营造一些特定的时刻——基于基督教神学的终极追问和彼岸呼唤的仪式感。这是作为信仰者、思想者朱久洋在艺术观念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也源于作者在荒芜的黄土高坡上做牧羊人的成长经历——旷日持久的孤独感与漂泊感。

由于这些形象形式通常来自民间底层审美,如浓艳的色调、艳俗的形象或者底层农夫的面孔;来自宗教生活中的神圣时刻,如赞美敬拜悔改宽恕等待……这与当下世俗生活及其及流行审美趣味显的格格不入,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审美、话题甚至现场体验的争议性。通过制造争议,艺术家获得了一种介入当下公共生活的前卫态度,一种艺术家称之为“先知性艺术”的内在力量,然后以陕北粗粝而哀恸的唱腔,震撼观众。

《血衣》现场观后感

画一画行为艺术的现场

drawing by Lalin Ph
drawing by Lalin Ph

今年在泰国曼谷和帕他仑两地举行的模糊边界:国际行为艺术节邀请了泰国批评家Lalin Ph女士作为观察员参与,她的方法是为每件表演作品做文字记录以及相应的ipad插画。尽管画作主要是参考后来的现场照片,画风依然自然拙朴,像旅行手账一样亲切,甚至记录了每件物品的情况。她的文字也较深入,讨论现场、地域文化和艺术等因素。

在曼谷艺术文化中心bacc三天表演期间,现场还有另一位画师,一位通常在艺术中心二楼为顾客画人像的画师,他也受邀在现场用碳条即兴作画。现场绘画捕捉表演是很费劲的事,不过他完成的挺好,尤其是现场气氛。

用绘画记录行为现场,这种方法并不多见,似乎也没有必要。它似乎暗示了绘画和现场行为的另一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人想起美国某些法庭上的速写记录,审判长、辩护人、受审人在画家笔下栩栩如生。绘画在这里不是一种艺术目的,而是对特定时刻的见证,那种时候照相录影是不允许的,或者不允许公之于众。绘画作为一种转译的现实图像而存在。

用文字+绘画的方式记录行为艺术现场,也可说是一种对现场时刻的见证,更加丰富了现场留下的感受与痕迹,这也是一种对行为现场的介入与再现。它区别于基于学术理论视野的介入。这些手稿也让行为现场更具温度和亲切感。

以上为一名艺术家对观察员的观察。

2019-8-12于曼谷廊曼机场

听行为

旁边是一座立交桥,还有一个公交车场,这里车水马龙,可见一斑。却也有一片开阔的空地,严格说是一片建筑废墟,防扬尘的绿网稀稀拉拉覆盖在废墟上,像一片巨大的山脉。床垫、被褥、广告条幅、生活垃圾和乱七八糟的材料被遗弃在这里。废墟、崭新的居民楼、正在加紧施工的大楼和周边繁忙的交通,这样的景象蕴含着巨大的活力,也蕴含着巨大的焦虑。无处不在的噪音。

旁边停放着一辆移动通讯公司的信号车,车顶几根电缆线连接在附近崭新的高楼上。高楼的一层是繁华的商铺和餐馆,送外卖的小哥是最频繁进出这片废墟的人,他们总是能迅速嗅到城市网络中暗藏的捷径。

废墟:一个总是能为我们描述当代中国时提供足够注脚的词,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语境,一个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过渡地带。在这里,在交通枢纽和新兴社区的夹角里,它成为了一个临时的行为表演现场。远处工地敲打钢板的声音、狗吠声、急救车呼啸而过,艺术家们在这里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行为艺术,窃窃私语,偶尔有几位路人稀奇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尤其是有人脱衣服的时候。有一位跑步的大叔近距离看了很久,可以看出他对这些年轻人的举止很有兴趣。

几位艺术家以“行为会友”的名义在这片废墟见面,这是近些年昆明行为艺术家群体的见面方式,借此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公园、郊外、城市街角或者任何地方。

我尝试用录音的方式来“观察和记录”这次“行为会友”的即兴表演。显然,这种“观察和记录”几近于徒劳,就像让一个人闭上眼睛去“凝视”某物一样,然后还尝试描述给别人听,这彻底是一场误会——行为可不是用来听的!

但“听行为”也确实会带来另一个角度的体验和思考,首先听我们所处的环境就已经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经验,因为通常我们只是看,更何况作为视觉艺术的行为艺术往往是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视觉上。其次,那个非常具体的废墟,繁忙的交通枢纽地带和施工现场,作为一个场域,究竟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决定着艺术家们的表达,换句话说,整个场域的城市噪音如何潜在地塑造了艺术家们在表演中的视觉、声音乃至美学倾向,这是可以通过声音提供的路径来考察的。比如有几位艺术家的表演都有用到敲打的方式,这与远处建筑工地上的敲击声形成很好的呼应。最后,在整个声音记录中,表演主体近乎消散,形式不在,只是留下一些若隐若现的气息,这让我们可以专心听那个独特的场域。

与其说这是一次“听行为”的尝试,不如说,这是一次捕获行为现场音景的尝试:户外行为表演时的背景音——城市噪音,飞机掠过的轰鸣声、人们的交谈声、快门声、脚步声,艺术家运用材料时悉悉索索的声音、呼吸声、吮吸唾液的声音还有零散的交谈,它们形成一个行为艺术现场的丰富音景。这样的音景显然不是为了让人“看清”或“看明白”那些行为表演,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展开想象的方式——闭上眼睛,进入行为现场。至于这些艺术家们具体在表演什么,表达什么,谁在表演,这些都不是这段声音关心的。它只是让你感受那段时间那个场域里的气息,如果你仔细听的话。

行为会友

2019.7.7, 16:30–19:30
昆明黄土坡

参与表演的艺术家:

和丽斌(昆明)、邓上东(成都)、何梓莹(昆明)、Robet Steinberget(瑞士)、唐维晨(昆明)、薛滔(昆明)、林凯诺(昆明)、Reya(孟加拉国)、杨砚(昆明)

寻隐者不遇

和丽斌 “寻隐者不遇” TCG诺地卡 2019.1.30

和丽斌——“寻隐者不遇”

和丽斌把十年前为“就地造境”(inscape on the spot)展览创作的一幅画中的一个小人物打磨掉,耗时两小时……在枯燥的打磨声中,考验着观者的耐心。那个攀爬了十年的人,也终于尘埃落定……

其实很多人都不曾注意到画面山脚下那个长年跋涉的小人物。他似乎成了某种象征…… 正如一切的存在,都将归于尘土……

这是西坝路创库艺术社区TCG诺地卡的最后一场表演。
和丽斌十年前参加我策划的“就地造境”,他在诺地卡墙体上画了一幅巨大的风景油画。那是一个讨论个人内心风景与美学的展览。

画面上一座苍茫劲拔的山峰,一个人在其中缓步潜行……
此刻,他正在把那个人“打磨”掉,留下无人的风景……

画面中的人影被艺术家擦去,留下无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