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是一座立交桥,还有一个公交车场,这里车水马龙,可见一斑。却也有一片开阔的空地,严格说是一片建筑废墟,防扬尘的绿网稀稀拉拉覆盖在废墟上,像一片巨大的山脉。床垫、被褥、广告条幅、生活垃圾和乱七八糟的材料被遗弃在这里。废墟、崭新的居民楼、正在加紧施工的大楼和周边繁忙的交通,这样的景象蕴含着巨大的活力,也蕴含着巨大的焦虑。无处不在的噪音。
旁边停放着一辆移动通讯公司的信号车,车顶几根电缆线连接在附近崭新的高楼上。高楼的一层是繁华的商铺和餐馆,送外卖的小哥是最频繁进出这片废墟的人,他们总是能迅速嗅到城市网络中暗藏的捷径。
废墟:一个总是能为我们描述当代中国时提供足够注脚的词,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语境,一个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过渡地带。在这里,在交通枢纽和新兴社区的夹角里,它成为了一个临时的行为表演现场。远处工地敲打钢板的声音、狗吠声、急救车呼啸而过,艺术家们在这里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行为艺术,窃窃私语,偶尔有几位路人稀奇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尤其是有人脱衣服的时候。有一位跑步的大叔近距离看了很久,可以看出他对这些年轻人的举止很有兴趣。
几位艺术家以“行为会友”的名义在这片废墟见面,这是近些年昆明行为艺术家群体的见面方式,借此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公园、郊外、城市街角或者任何地方。
我尝试用录音的方式来“观察和记录”这次“行为会友”的即兴表演。显然,这种“观察和记录”几近于徒劳,就像让一个人闭上眼睛去“凝视”某物一样,然后还尝试描述给别人听,这彻底是一场误会——行为可不是用来听的!
但“听行为”也确实会带来另一个角度的体验和思考,首先听我们所处的环境就已经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经验,因为通常我们只是看,更何况作为视觉艺术的行为艺术往往是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视觉上。其次,那个非常具体的废墟,繁忙的交通枢纽地带和施工现场,作为一个场域,究竟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决定着艺术家们的表达,换句话说,整个场域的城市噪音如何潜在地塑造了艺术家们在表演中的视觉、声音乃至美学倾向,这是可以通过声音提供的路径来考察的。比如有几位艺术家的表演都有用到敲打的方式,这与远处建筑工地上的敲击声形成很好的呼应。最后,在整个声音记录中,表演主体近乎消散,形式不在,只是留下一些若隐若现的气息,这让我们可以专心听那个独特的场域。
与其说这是一次“听行为”的尝试,不如说,这是一次捕获行为现场音景的尝试:户外行为表演时的背景音——城市噪音,飞机掠过的轰鸣声、人们的交谈声、快门声、脚步声,艺术家运用材料时悉悉索索的声音、呼吸声、吮吸唾液的声音还有零散的交谈,它们形成一个行为艺术现场的丰富音景。这样的音景显然不是为了让人“看清”或“看明白”那些行为表演,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展开想象的方式——闭上眼睛,进入行为现场。至于这些艺术家们具体在表演什么,表达什么,谁在表演,这些都不是这段声音关心的。它只是让你感受那段时间那个场域里的气息,如果你仔细听的话。
行为会友
2019.7.7, 16:30–19:30
昆明黄土坡
参与表演的艺术家:
和丽斌(昆明)、邓上东(成都)、何梓莹(昆明)、Robet Steinberget(瑞士)、唐维晨(昆明)、薛滔(昆明)、林凯诺(昆明)、Reya(孟加拉国)、杨砚(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