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站台

临时站台
——“2019蒙自:地方与世界艺术工作坊”行为单元

时间:2019年12月7日下午5点–6点
地点:云南蒙自碧色寨火车站
艺术家:和丽斌、Efat Razowana Reya(孟加拉国)、黎之阳、唐维晨、刘辉、杨辉
现场单元策划:罗 菲
工作坊总策划:管郁达

自“在云上”行为艺术节(始于2009)和“行为会友”(始于2015)等活动以来,云南行为艺术现场普遍转向以即兴表演和集体表演为主的表演方式,在行为工作坊的带动下(如始于2014年的和丽斌行为工坊),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和学生参与其中。他们普遍使用身体语言以及一些基本物件来展开练习,这也是近十年来云南行为艺术现场区别于之前行为艺术创作的基本面貌,始于某种表演练习或者游戏,进而发展出基于特定场域的具有仪式感的现场情境,而非基于事先方案的某种观念表达。这些表演除了在常规艺术空间开展,也常常发生在山野、街头、公园、乡村等地方,并且艺术家们通常以较长时间的表演来拓展表演和现场的可能性。很多时候,时间是现场的酵素。尤其“在云上”艺术节,不断游走、不断切换场景、持续数周的密集表演让很多艺术家体验到身体的极限,身体与环境、个体与文化的关系在时空中的游离状态。

这种即兴和集体的工作方式也和近些年世界范围内活跃的现场艺术节有关,世界各地的行为艺术家不断游走参与到各地的艺术节,表演代表作,开展工作坊,形成互相联络的松散网络。他们以现场艺术节的方式或者以会友的名义相遇,俨如一个以现场艺术为生的全球游牧群体。

总体而言,现场艺术的特质在于其时间性,艺术家不再将作品看做一种审美的空间,而是一种体验的时间,在延绵的时间中,创造出一个个彼此相遇的关系世界:身体、物件、力度、能量、呼吸、光线、声音、手势、目光等等。让一切可能被意识到被捕捉到的事物,在现场邂逅,以某种方式被测量,产生出一种异质而即时的情境。邂逅,已然发展为一种现场艺术美学。

此次我们邀请了云南几位活跃的行为艺术家来到碧色寨火车站,这座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连接地方与世界的火车站之一,在滇越铁路上以他们的身体重新展开对地方与世界的想象。此次现场表演,策展人邀请每位艺术家书写下个各自的20条行为指令作为表演脚本,然后在现场根据特定场域进行即兴和集体表演。表演者在彼此的叙事中相遇,形成一个临时的通往想象力和感受力的站台。

罗菲
2019年11月29日于昆明

蒙自碧色寨火车站的日常时刻:有关地方与历史的想象
“临时站台”表演现场,在一个充斥着历史想象的老式火车站,一场镶入式的异质的即兴群体表演,邀请人们参与到一系列游戏式的肢体仪式中。多重焦点、多重关系、多重叙事……寻找、凝视、涂抹、焦灼、对抗、挣脱、拥抱、埋葬……从黄昏直到黑寂……

更多有关蒙自艺术工作坊的讯息请访问:https://mp.weixin.qq.com/s/9Jb4U-H24uANNvhEf3WFuw

漂移的身体

小商品里编织出来的情境与美学
关键词:情境、仪式、游戏、关系、体态……

snarte谞空间部分现场作品及观察笔记

“在云上”这个来自云南高原的现场艺术活动第一次来到了历史名城南昌,它把那种专注于即兴表演、自然场域和东方诗学的艺术体验带到了南昌的观众面前。艺术家们分别在SNARTE谞空间、欧罗巴商业广场和南昌之星摩天轮旁的红谷滩大草坪上展开表演,这三种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为艺术家们的表演提供乃至规定了相应的情境,一系列基于特定场域的临时行动由此开启。在这三个现场,场域与表演形成一种相互构建的关系,剧场、商场和休闲空间让表演和观看表演都具有了特定的形式,比如剧场环境让表演显得更加仪式化,观众也更加专注;商场里的表演与消费空间发生着一种异质性的关联,观众处于观看与游走之间的状态;而红谷滩草坪上的表演则显得放松很多,更具游戏感。场域与表演的互构关系,正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类现场艺术的特质,也是“在云上”现场艺术节独特之处,让身体在不同场域中被重新生成、重新连接,与文化、社会、自然共同编织出临时的异质的场域。由于艺术节几乎每天都处于不断游走的状态,身体成了漂移的身体,场域因为表演的介入也成了漂移的场域,这或许正是“在云上”的隐喻吧。

——罗菲(“在云上2019”学术观察)2019-8-27

现场艺术的观察笔记与速写

艺术是一种会面状态

艺术家们在云南菌子山露营

艺术家们在云南菌子山露营

艺术是一种会面状态
——有关2016“在云上”行为艺术现场

文/罗菲

“艺术是一种会面状态。”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

和丽斌《问候》

和丽斌《问候》

自2009年以来和丽斌策划的“在云上——行为艺术现场”至今已持续到第四届,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由策展人和丽斌组织行为艺术家到云南的大自然环境中去露营、行走、做作品。最近两届行为艺术现场分别被纳入到去年和今年的综合性的五三艺术节的框架里,并且行为现场除了发生在大自然里,还有在城市和艺术节现场。从近些年国内乃至国际行为艺术现场的组织方式来看,艺术家在大自然环境中做作品,是较为少见的。

今年“在云上”有来自西安、成都、长沙、香港、比利时、瑞士、德国、法国等地艺术家参与,也为云南当地的艺术注入了相当的活力、品质和多元化的思考。

Evamaria Schaller和Beatrice Didier在菌子山“邂逅”

Evamaria Schaller和Beatrice Didier在菌子山“邂逅”

大自然,在较为传统或约定俗成的艺术观念中它被称作为风景。风景写生,这种由学院式绘画写生为主导的艺术实践,在固化既定审美经验和美学样式的同时,也对风景进行了无以复加的风景化,使得风景(无论乡村或城市)被预设并落实为某种理想的(或不理想的)、假定的(或某种真实的)、被观看的(或观看自身)的对象的再现,这类艺术实践回避了社会情境中更为复杂而真实的关系中风景,也无力表达今天人的生存处境。当代艺术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是重新审视周遭的一切及其关系模式,抵抗那些全面物化和僵化了的关系空间,即居伊·德波所描绘的被商品全面占领的景观社会。这种演变源于根本上某种世界性都市文化的诞生,以及该都市样式朝向文化现象总体的延伸。

Daniel和Cornelia合作的《菌子山的队列》

Daniel和Cornelia合作的《菌子山的队列》

在当代艺术实践中,以行为艺术为例,艺术家已不满足于将风景当作被再现的风格化的图像世界,或者自律性的未被侵扰的生态空间,或者被预设为逃遁、逍遥、医治的绝缘的庇护所,尽管它可能可以是。作为社会化的风景——大自然,更延续着我们世界总体文化现象的一切问题,甚至在其中某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对于以重建人际关系、探讨文化议题的当代艺术家而言,在大自然中创作,则是步入了更直接的关系模式和问题空间。

行为艺术及现场艺术的特质在于其时间性,我们不再将作品看做一种审美的空间,而是一种体验的时间,是开启讨论场域的入口。“在云上”的艺术家们带着各自的形式世界、问题意识和轨迹来到云南菌子山,在一天一夜里,他们分别实施自己的作品计划。从法国策展人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的关系美学来看,这些计划相当部分都以人的关系与其社会脉络作为实践的出发点,邂逅、约会、仪式、庆祝、导览、问候、邀请、手势都成为作品的框架和方法。这里通过简述其中部分作品来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在关系模式上介入艺术的。

“仲夏夜之梦”现场

“仲夏夜之梦”现场

邂逅,已然发展为一种现场艺术美学,它不断激活、重组一段时间里的关系空间。

在TCG诺地卡文化中心举办的“仲夏夜之梦”艺术现场是一场典型的邂逅艺术,现场集合了即兴行为、诗歌和音乐,每位行为表演参与者在各自的轨迹运动,不断与他人会面,产生交互形式。他们不断偏离又随机邂逅相遇,艺术家则不断强化持续这样一种交互运动。这样的现场并不是在表达邂逅,而是邂逅本身。人们面对的不是作为被欣赏的已经完结的艺术品,而是艺术生产本身:会面的状态。这样一个现场的强度和烈度不再基于艺术家对空间面积的占有,而是对时间长度的占有。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最活跃的表演团体“黑市国际”的即兴表演会持续12至16小时。

Cornelia Zenk《都市探险家》

Cornelia Zenk《都市探险家》

回到菌子山中的邂逅艺术,Evamaria Schaller(德国)和Beatrice Didier(比利时)在石碓中赤身露体,即兴 出场,彼此偶遇,表演结束。Paper小组的《把它带给你》是四位组员在黑夜里不断靠近声源的邂逅。瑞士艺术家Daniel Aschwanden邀请人们挨个进入他的帐篷与他“约会”,在一个被隔绝的狭小空间里的一起听一台手机里播放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奥地利艺术家Cornelia Zenk的《都市探险家》是在菌子山栈道底下“导览”,引导人们探险旅行,作品试图探索大自然中那些已经高度都市化的局部。Daniel和Cornelia合作的《菌子山的队列》,邀请游客排成队列用手机观看并录制他人手机中的菌子山风景,该作品提示了屏幕时代里的风景总是处于被取景、转录、失真和反光的境况。德国艺术家Rolf Hinterecker的作品同样基于导览,他在菌子山乱石阵里真实地模拟了一次探索地下隐秘石窟文化的文化旅游导览。

罗菲《形象》

罗菲《形象》

罗菲的作品《形象》是邀请观众用强光手电筒照射他的脸,同时艺术家在速写本上勾画出对方的形象。此作品通过学院式写生手法,探讨审视与被审视,可见与不可见,现实与神圣之间的关系。西安艺术家相西石在游客吸烟区的长椅上吸完一只烟,然后请现场的吸烟者进入吸烟区。艺术家在此探讨日常行为中的被许可及艺术之中的被许可,以及那些在指定区域所获得的自由与限制。

相西石《吸烟区》

相西石《吸烟区》

仪式,往往也是行为艺术家引入作品的手法,和丽斌的《问候》是手捧面粉用气吹向山崖对面的石壁,以此种方式向亿万年岁月形成的石壁表达问候。长沙艺术家文鹏《通灵小物件》将自己扮作白人,与观众送上来的物件通灵,和蕨菜说抱歉,和石头谈政治现状,和松果谈霾霾、和相机谈纪录,和手机谈网络,和羊粪谈重金属……沙玉蓉的作品《祈祷》则是自己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类祭祀仪式,她在纸上用自己的血写下“无穷符号”,并朝太阳方向用纸铺一条路,最终以跪拜礼结束。西安艺术家刘青的作品更具冥想特质,她手里拿着一朵盛开的白色花朵在树林中倒退行走,过程中手中的白色花朵被艺术家一点点撕碎,最后花朵消失。香港艺术家严颖嘉的《变》是在灰色石群里,她口含白粉喷向黑石头,再含黑粉喷向白石头,重复数次,至石头及粉末颜色发生变化,再口含粉末举头喷向天空,最后把身体隐藏于石群里。北京艺术家信王军的《自然》是把自己全身涂满绿色油漆,站在山顶四天,任由风吹、日晒、雨淋,直至全身油漆全部脱落,恢复为自然人……

Daniel和Cornelia合作作品

Daniel和Cornelia合作作品

以文字来转述现场,根本上是尴尬的,尤其对于关系性艺术而言。从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行为艺术、现场艺术实践在今天不仅触及到对艺术体验本身的介入,也触及到关系世界的可能性,让人与人有另一种相遇。

今年“在云上”现场艺术实践除了在菌子山介入大自然空间,在TCG诺地卡的即兴邂逅表演,还有在五三艺术节现场的个人表演,许多精彩佳作本文未逐一提及。作为一系列持续的现场,这些作品正在生成为一系列基于关系重建和价值反思的艺术表达,这些作品使得人们可以进入一系列可替代的会面状态,一系列“径自长出新草”的实践,它们相互关联、多元而异质。

2016年5月21日

Evamaria Schaller的表演

Evamaria Schaller的表演

==
云中旅“在云上”行为艺术现场活动简介:

“在云上”是艺术家、策展人和丽斌2009年起策划发起的系列艺术活动,邀请艺术家、诗人、批评家、媒体人在自然、都市等不同的环境中旅行与交流,并即兴创作行为、图片、影像、观念、声音、装置、诗歌等作品,在情景交融的过程中实现艺术体验、交流、创作、展示相融合的艺术之旅。
2009年6月的“在云上”第一回邀请了来自北京、深圳、昆明的12位艺术家、媒体人在昆明—大理—丽江的旅途中沿途创作图片、影像、装置、行为艺术作品,体验自由偶发的精神冒险之旅。
2009年9月的“在云上”第二回是云南艺术家从昆明出发,经西安、北京,展开与当地艺术家、自然、历史、人文的行为对话,在最后一站北京宋庄尚堡美术馆完整呈现艺术旅行的结果。
2015年的“在云上”第三回,以“幻游与偶发”为主题,邀请日本、德国、中国北京、成都、重庆、昆明的21位行为艺术家参与,分别在澄江抚仙湖、昆明顺城广场、同景108智库空间进行了三场精彩的现场行为艺术表演,为昆明带来了一个惊艳的夏季。
2016年的“在云上——行为艺术现场”,将邀请来自德国、比利时、瑞士、奥地利和中国香港、成都、西安、长沙、昆明的26位艺术家和艺术小组,在昆明昆瑞路、师宗菌子山、108智库空间创意园区进行三场行为艺术表演,呈现今天行为艺术多种流派语言的互动与表达。

香港艺术家严颖嘉的表演

香港艺术家严颖嘉的表演

时间:2016年4月23日、4月29日——5月3日
地点:昆瑞路、师宗菌子山、108智库空间
策展人:和丽斌
执行策展人:沙玉蓉
参展艺术家:
Beatrice Didier(比利时)、Evamaria Schaller(德国)、Daniel Aschwanden(奥地利)、Cornelia Zenk(奥地利)、Rolf Hinterecker(德国)、Monika Günther/RuediSchill(瑞士2人组)、Irene pacini(比利时)、严颖嘉(香港)、相西石(西安)、刘青(西安)、董洁(成都)、文鹏(长沙)、罗菲(昆明)、 梁劲芸(昆明)、张华(昆明)、Paper小组(昆明)、 九坑小组(昆明)

Monika Günther和RuediSchill的表演“手语”

Monika Günther和RuediSchill的表演“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