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勒桑日记

2017-4-4

没想到展览开幕之后第二天下午的艺术家座谈分享会,会来那么多人,满屋都是,还有市长和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坐在最后的角落里,静静地坐着,也没人搭理。

挪威人是真爱艺术,很乐意与艺术家交流,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收藏各式各样艺术品,跟家里摆盆多肉植物一样稀松平常。

主持人阿尔弗雷德问各位艺术家:“你们作为艺术家,已经拥有怎样的自由?又希望拥有怎样的自由?”

阿尔弗雷德的问题非常好,我会倾向于思考,艺术家已经进入(而非拥有)怎样的自由,希望进入怎样的存在。这个问题是内在的也是社会的。

2017-4-6

展后艺术家讲座上来的人数就已经让人意外了,没想到一场欧洲艺术史学者的演讲也那么有吸引力,美术馆里人山人海,全是市民,许多人驱车一两个小时赶来利勒桑这座小城,就为听一场学者的演讲。挪威人富也就算了,还那么爱学习……

艺术史教授Gunnar Danbolt是策展人巴布洛当年在卑尔根艺术学院的老师,曾在国家美术馆、当代美术馆都担任重要职位,常年在电台电视台主持艺术类节目,拥有广泛听众群。

古纳尔以伦勃朗的浪子回头开场,追溯古罗马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艺术家如何表达“和好与恩典”这个主题。

大量教堂建筑、雕塑、壁画、绘画关于人的堕落、上帝成为人、耶稣基督出生、上帝的最终审判,整个关于人的堕落以及上帝寻回人类的叙事。

在挪威的朋友说,这样注重学术与精神层面的艺术节,就是在奥斯陆甚至欧洲别的城市也是属于高品质的。我第二天分享的主题是《和好与恩典: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关系重建与价值生成》

2017-4-7

阿尔弗雷德·瓦格斯伍德(Alfred Vaagsvold)住在挪威南部利斯塔,守护着大西洋东海岸,北欧大地最早显露出来的地方,一座灯塔和灯塔下的一家画廊,近三十年。

过去,海上起浓雾,灯塔就要靠它巨大的声响来引导航行。

过去,住在利斯塔的稍微有条件的家庭都需要变卖家产,买张船票穿越大西洋去到美国东海岸讨生活。这里太冷了,只有石头和风。

阿尔弗雷德在这个广袤的海岸边做起了挪威最早的国际大地艺术节(1992),至今还可以看到九十年代留在海岸边的艺术品。

老先生精力充沛,然而身体近况欠佳,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月,刚出来,在风中有些颤抖。但两个星期前他换了一张全新的房车,以便四处奔跑。

那天我在利勒桑做讲座,老先生开着他的大房车两三个小时赶来,完了告诉我,我实在太高兴赶上你的讲座,你说的每句话我都完全赞同!之后我们在屋里聊到深夜十一点多,老先生坚持要驱车回利斯塔,我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他说:“我要是累了,可以随时停下来睡觉、洗澡,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换张大房车。我接下来还要开着车,拉着作品和老婆去德国做展览。我更希望拉着作品开到中国,那一定很拉风吧!”

漫步在利斯塔的海边
开房车的阿尔弗雷德

“和好与恩典”艺术节(挪威)

受挪威策展人Barbro Raen Thomassen及挪威利勒桑市艺术协会邀请,中国艺术家朱久洋、苏亚碧和罗菲将参加2017年4月1日在挪威利勒桑市举办的“和好与恩典”艺术节。其中包括“和好与恩典”艺术展,展览由上述三位中国艺术家及三位挪威艺术家Julie Arntzen, Laila Kongeyold和Gunnar Torvund共同参与。
艺术节将于4月1日下午2点在利勒桑美术馆开幕,开幕式上安排有罗菲的第一场行为表演。4月1日至4月6日期间有来自欧洲的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艺术家、诗人分享交流欧洲艺术传统中的相关精神表达,其中4月5日由中国艺术家、策展人罗菲分享关于中国当代艺术里的相关精神性议题。艺术节将于4月16日的复活节当日闭幕,分别安排有朱久洋与罗菲的行为表演。
此次艺术节正值北欧国家纪念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周年,各地都在举办相关的活动,今年整个的主题是“和好”。
​昆明TCG诺地卡文化中心作为此次艺术节的合作方,自1999年创办以来一直关注东西方跨文化交流,推动本地区当代艺术的发展。罗菲作为TCG诺地卡文化中心的艺术总监,与北欧国家的艺术界有着频繁而密切的文化交流,长期参与并主持本地当代艺术的国际交流。艺术家苏亚碧也曾于2003年受邀参与TCG诺地卡“糖和盐–中国与瑞典的艺术协作项目”,2012年参与中国-瑞典艺术家“桥梁”交流项目,并在瑞典乌普萨拉美术馆等地举办展览。艺术家朱久洋曾于2014年参与TCG诺地卡在丹麦、挪威等地举办的“先知性艺术”论坛,长期参与和主持中国当代艺术里信仰与艺术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