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梵元、冯贤波访谈

冯贤波水墨作品

冯贤波水墨作品

按:这篇访谈是为陈梵元、冯贤波将于3月16日在TCG诺地卡举办的展览而作,提前发布出来与大家分享。预祝各位春节快乐!

陈梵元、冯贤波访谈

时间:2013年1月29日下午
地点:昆明TCG诺地卡画廊

罗菲(以下简称“罗”):请你们俩介绍下自己的经历。

冯贤波(以下简称“冯”):我初中开始接触书法艺术,那时很喜欢看一些老先生写书法,高中开始正式投身昭通的杨眉老师门下学习绘画,才知道原来这些学科可以考大学,以前一直想当个医生什么的,学了才发现特别喜欢书法和国画,也发现自己的志向更贴近这个方向。后来去报考了中国美院的书法专业,到美院读书的时候才发现,我连什么是写字,什么是书法都分辨不清楚,和身边的同学相比,我简直就是一个门外汉。
后来慢慢就赶上大家的进度了。到二年级的时候我的篆书还比较出类拔萃,这也得益于汪永江和吕金柱两位良师的耐心指导,整体来说美院老师留给我的最大影响就是敬业精神。论文指导老师看你的文章小到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会给你提示出来,回云南这几年我没有发现哪个大学的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有类似的责任体现。
我的书法偏重追求比较古朴、稚拙的方向,取法比较多的如:钟鼎文、秦诏版、汉金文等等。毕业后在浙江美术出版社工作了两年,也经常到杭州的几个学校去代课,才发现创作和教学之间乐趣太多了,可以相互促进。
国画我更关注元代,元四家中特别崇拜倪瓒,他的山水格调非常“高古”。离现实非常远,苍凉古朴、静穆萧疏,具有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我们今天很多作品都是往世俗方向靠,迎合受众,只要多数人觉得漂亮的就去表现。缺乏的正是倪瓒那种超越世俗化,功利化,物质化的精神取向。

陈梵元(以下简称“陈”):我走上这条路可能源于小学二、三年级就表现出来的书写特长,一直受到周围同学、老师、领导的鼓励,在这种自豪感中慢慢确立了想要成为一名书法家的信念。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直到十五岁以后才真正开始接触毛笔字帖,开始了解书法,才知道有欧、柳、颜、赵以至于更多的书法经典。1997年,我被分配到昆明工作,从此有了很好学习的条件。而此时恰逢现代书法最热火的时候,《现代书法》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本能地我更倾向于现代书法。我喜欢新鲜事物,对很多未知的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现代书法有明显的西方形式构成的影响,而对此我了解非常有限。平面设计是一条很好的学习途径,强调创新性思维并运用于视觉表现,这正是我想要的。2010年,我进入中国书法院进修,对传统这座宝库才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更有幸的是在北京的那段时间认识了现代书法的先锋人物魏立刚老师,进入他的国际书象学社学习。实际上我这十多年的学习历程是循着传统书法到现代书法,再到现代书象这条线一路走过来的。此次展览我的大部分作品已经脱离了汉字本身,我个人认为应该归到现代书象一类。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