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们在云南菌子山露营
艺术是一种会面状态
——有关2016“在云上”行为艺术现场
文/罗菲
“艺术是一种会面状态。”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

和丽斌《问候》
自2009年以来和丽斌策划的“在云上——行为艺术现场”至今已持续到第四届,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由策展人和丽斌组织行为艺术家到云南的大自然环境中去露营、行走、做作品。最近两届行为艺术现场分别被纳入到去年和今年的综合性的五三艺术节的框架里,并且行为现场除了发生在大自然里,还有在城市和艺术节现场。从近些年国内乃至国际行为艺术现场的组织方式来看,艺术家在大自然环境中做作品,是较为少见的。
今年“在云上”有来自西安、成都、长沙、香港、比利时、瑞士、德国、法国等地艺术家参与,也为云南当地的艺术注入了相当的活力、品质和多元化的思考。

Evamaria Schaller和Beatrice Didier在菌子山“邂逅”
大自然,在较为传统或约定俗成的艺术观念中它被称作为风景。风景写生,这种由学院式绘画写生为主导的艺术实践,在固化既定审美经验和美学样式的同时,也对风景进行了无以复加的风景化,使得风景(无论乡村或城市)被预设并落实为某种理想的(或不理想的)、假定的(或某种真实的)、被观看的(或观看自身)的对象的再现,这类艺术实践回避了社会情境中更为复杂而真实的关系中风景,也无力表达今天人的生存处境。当代艺术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是重新审视周遭的一切及其关系模式,抵抗那些全面物化和僵化了的关系空间,即居伊·德波所描绘的被商品全面占领的景观社会。这种演变源于根本上某种世界性都市文化的诞生,以及该都市样式朝向文化现象总体的延伸。

Daniel和Cornelia合作的《菌子山的队列》
在当代艺术实践中,以行为艺术为例,艺术家已不满足于将风景当作被再现的风格化的图像世界,或者自律性的未被侵扰的生态空间,或者被预设为逃遁、逍遥、医治的绝缘的庇护所,尽管它可能可以是。作为社会化的风景——大自然,更延续着我们世界总体文化现象的一切问题,甚至在其中某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对于以重建人际关系、探讨文化议题的当代艺术家而言,在大自然中创作,则是步入了更直接的关系模式和问题空间。
行为艺术及现场艺术的特质在于其时间性,我们不再将作品看做一种审美的空间,而是一种体验的时间,是开启讨论场域的入口。“在云上”的艺术家们带着各自的形式世界、问题意识和轨迹来到云南菌子山,在一天一夜里,他们分别实施自己的作品计划。从法国策展人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的关系美学来看,这些计划相当部分都以人的关系与其社会脉络作为实践的出发点,邂逅、约会、仪式、庆祝、导览、问候、邀请、手势都成为作品的框架和方法。这里通过简述其中部分作品来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在关系模式上介入艺术的。

“仲夏夜之梦”现场
邂逅,已然发展为一种现场艺术美学,它不断激活、重组一段时间里的关系空间。
在TCG诺地卡文化中心举办的“仲夏夜之梦”艺术现场是一场典型的邂逅艺术,现场集合了即兴行为、诗歌和音乐,每位行为表演参与者在各自的轨迹运动,不断与他人会面,产生交互形式。他们不断偏离又随机邂逅相遇,艺术家则不断强化持续这样一种交互运动。这样的现场并不是在表达邂逅,而是邂逅本身。人们面对的不是作为被欣赏的已经完结的艺术品,而是艺术生产本身:会面的状态。这样一个现场的强度和烈度不再基于艺术家对空间面积的占有,而是对时间长度的占有。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最活跃的表演团体“黑市国际”的即兴表演会持续12至16小时。

Cornelia Zenk《都市探险家》
回到菌子山中的邂逅艺术,Evamaria Schaller(德国)和Beatrice Didier(比利时)在石碓中赤身露体,即兴 出场,彼此偶遇,表演结束。Paper小组的《把它带给你》是四位组员在黑夜里不断靠近声源的邂逅。瑞士艺术家Daniel Aschwanden邀请人们挨个进入他的帐篷与他“约会”,在一个被隔绝的狭小空间里的一起听一台手机里播放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奥地利艺术家Cornelia Zenk的《都市探险家》是在菌子山栈道底下“导览”,引导人们探险旅行,作品试图探索大自然中那些已经高度都市化的局部。Daniel和Cornelia合作的《菌子山的队列》,邀请游客排成队列用手机观看并录制他人手机中的菌子山风景,该作品提示了屏幕时代里的风景总是处于被取景、转录、失真和反光的境况。德国艺术家Rolf Hinterecker的作品同样基于导览,他在菌子山乱石阵里真实地模拟了一次探索地下隐秘石窟文化的文化旅游导览。

罗菲《形象》
罗菲的作品《形象》是邀请观众用强光手电筒照射他的脸,同时艺术家在速写本上勾画出对方的形象。此作品通过学院式写生手法,探讨审视与被审视,可见与不可见,现实与神圣之间的关系。西安艺术家相西石在游客吸烟区的长椅上吸完一只烟,然后请现场的吸烟者进入吸烟区。艺术家在此探讨日常行为中的被许可及艺术之中的被许可,以及那些在指定区域所获得的自由与限制。

相西石《吸烟区》
仪式,往往也是行为艺术家引入作品的手法,和丽斌的《问候》是手捧面粉用气吹向山崖对面的石壁,以此种方式向亿万年岁月形成的石壁表达问候。长沙艺术家文鹏《通灵小物件》将自己扮作白人,与观众送上来的物件通灵,和蕨菜说抱歉,和石头谈政治现状,和松果谈霾霾、和相机谈纪录,和手机谈网络,和羊粪谈重金属……沙玉蓉的作品《祈祷》则是自己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类祭祀仪式,她在纸上用自己的血写下“无穷符号”,并朝太阳方向用纸铺一条路,最终以跪拜礼结束。西安艺术家刘青的作品更具冥想特质,她手里拿着一朵盛开的白色花朵在树林中倒退行走,过程中手中的白色花朵被艺术家一点点撕碎,最后花朵消失。香港艺术家严颖嘉的《变》是在灰色石群里,她口含白粉喷向黑石头,再含黑粉喷向白石头,重复数次,至石头及粉末颜色发生变化,再口含粉末举头喷向天空,最后把身体隐藏于石群里。北京艺术家信王军的《自然》是把自己全身涂满绿色油漆,站在山顶四天,任由风吹、日晒、雨淋,直至全身油漆全部脱落,恢复为自然人……

Daniel和Cornelia合作作品
以文字来转述现场,根本上是尴尬的,尤其对于关系性艺术而言。从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行为艺术、现场艺术实践在今天不仅触及到对艺术体验本身的介入,也触及到关系世界的可能性,让人与人有另一种相遇。
今年“在云上”现场艺术实践除了在菌子山介入大自然空间,在TCG诺地卡的即兴邂逅表演,还有在五三艺术节现场的个人表演,许多精彩佳作本文未逐一提及。作为一系列持续的现场,这些作品正在生成为一系列基于关系重建和价值反思的艺术表达,这些作品使得人们可以进入一系列可替代的会面状态,一系列“径自长出新草”的实践,它们相互关联、多元而异质。
2016年5月21日

Evamaria Schaller的表演
==
云中旅“在云上”行为艺术现场活动简介:
“在云上”是艺术家、策展人和丽斌2009年起策划发起的系列艺术活动,邀请艺术家、诗人、批评家、媒体人在自然、都市等不同的环境中旅行与交流,并即兴创作行为、图片、影像、观念、声音、装置、诗歌等作品,在情景交融的过程中实现艺术体验、交流、创作、展示相融合的艺术之旅。
2009年6月的“在云上”第一回邀请了来自北京、深圳、昆明的12位艺术家、媒体人在昆明—大理—丽江的旅途中沿途创作图片、影像、装置、行为艺术作品,体验自由偶发的精神冒险之旅。
2009年9月的“在云上”第二回是云南艺术家从昆明出发,经西安、北京,展开与当地艺术家、自然、历史、人文的行为对话,在最后一站北京宋庄尚堡美术馆完整呈现艺术旅行的结果。
2015年的“在云上”第三回,以“幻游与偶发”为主题,邀请日本、德国、中国北京、成都、重庆、昆明的21位行为艺术家参与,分别在澄江抚仙湖、昆明顺城广场、同景108智库空间进行了三场精彩的现场行为艺术表演,为昆明带来了一个惊艳的夏季。
2016年的“在云上——行为艺术现场”,将邀请来自德国、比利时、瑞士、奥地利和中国香港、成都、西安、长沙、昆明的26位艺术家和艺术小组,在昆明昆瑞路、师宗菌子山、108智库空间创意园区进行三场行为艺术表演,呈现今天行为艺术多种流派语言的互动与表达。

香港艺术家严颖嘉的表演
时间:2016年4月23日、4月29日——5月3日
地点:昆瑞路、师宗菌子山、108智库空间
策展人:和丽斌
执行策展人:沙玉蓉
参展艺术家:
Beatrice Didier(比利时)、Evamaria Schaller(德国)、Daniel Aschwanden(奥地利)、Cornelia Zenk(奥地利)、Rolf Hinterecker(德国)、Monika Günther/RuediSchill(瑞士2人组)、Irene pacini(比利时)、严颖嘉(香港)、相西石(西安)、刘青(西安)、董洁(成都)、文鹏(长沙)、罗菲(昆明)、 梁劲芸(昆明)、张华(昆明)、Paper小组(昆明)、 九坑小组(昆明)

Monika Günther和RuediSchill的表演“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