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微观的去中心的艺术在地实验
回答诸如:“当代艺术”是否已经终结?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特质与审美特征是什么?“当代艺术”是否已远离大众?下一个艺术浪潮(或艺术运动)什么时候到来?……等问题。
正在各地发生
这是文化上的生态多样性的开始
它最终可能不会成为令人瞩目的浪潮
而是自成小溪滋养各个角落
—— 罗菲
访谈内容为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反思絮语”专题之罗菲个人内容,“反思絮语”当代艺术专题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及英盟当代艺术馆联合发起,点击这里阅读访谈原文。

各种微观的去中心的艺术在地实验
回答诸如:“当代艺术”是否已经终结?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特质与审美特征是什么?“当代艺术”是否已远离大众?下一个艺术浪潮(或艺术运动)什么时候到来?……等问题。
正在各地发生
这是文化上的生态多样性的开始
它最终可能不会成为令人瞩目的浪潮
而是自成小溪滋养各个角落
—— 罗菲
访谈内容为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反思絮语”专题之罗菲个人内容,“反思絮语”当代艺术专题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及英盟当代艺术馆联合发起,点击这里阅读访谈原文。
艺术家薛滔,摄影:罗菲
薛滔访谈:当代艺术在云南
时间:2012年12月27日下午
地点:昆明创库
罗菲:TCG诺地卡画廊策展人
薛滔:艺术家
和丽斌:艺术家、策展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罗:你是云南最早做非架上艺术的艺术家之一, 1994年在大理创办红心社,2005年在北京创建“候鸟天空”艺术空间,一直推动云南艺术家与外界的联络,见证了云南 70后艺术家的整体起步到发展。请介绍下当时发起红星社的状况。
薛:我1989年进入画室学画画,那时在读初一,1994年高中毕业考大学。我们之前在画室一起学画画的人,大多数毕业后就结婚生子,没搞艺术了。那时不像现在,突击三个月考美术,那时考四五年都很正常。我觉得那么努力考艺术,最后没有坚持下去太可惜了,喜欢的东西应该坚持。兰庆伦、段义松、石志民等,我们组成一个社团。当时还不知道八五新潮 ,只是从杂志上看过伤痕美术 。都是大理的艺术青年,作为一个社团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家把这个爱好继续下去,定期做活动、展览、交流,但没有明确创作方向。1997年后成员就多了,苏亚碧、刘琨他们加入进来。当时昆明除了美协的展览,其他展览一个也没有。我们1997年第一次做展览,2000年第二次展览在云南艺术学院美术馆,陈长伟他们加入进来。后来每两年有一次,以双年展的方式,也是受当时双年展模式的影响。
罗:05年做了“候鸟天空”艺术空间,这个还在吗?
薛:2002年后昆明的展览就多了,尤其是有了创库以后。2003年和向卫星他们一起做“影子”新媒体展,当时你也过来帮忙。然后在红香蕉画廊、诺地卡展过“羊来了”。2003年我们去上海参加春季艺术沙龙,做了一个“高原反应”的展览,2004年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做了“紫外线”展览。当时中国有一种萌动,艺术家都在积极活动。因为中国艺术界经历八五思潮,再到“后89” ,之后就黯淡了。1990年代到2000年是沉寂的状态,2000年之后突然有一种力量在爆发。陈长伟、和丽斌、和嘉我们当时在上海停留很长时间,和各地艺术家接触。人的激情一旦打开就收不住了,大家都有一股冲动,感觉到中国艺术界即将发生大事,但不知道是什么。
2004年我与和嘉去了北京,在通县滨河小区,那是圆明园画家村解散之后的一个聚集地。当时圆明园的画家一部分被遣送回原籍,一部分有钱的去宋庄买房,还有一部分搬到通县滨河小区。何云昌当时在那里,艳俗艺术的主要成员都在那里。可我想,我干嘛来这里,如果我为了过小区生活,我在昆明就可以过得很好,有工资,有保险,我辞职来北京不是为了这个。后来就去到索家村弄一个空间,是云南艺术家集资做的一个空间,就是“候鸟天空”,想在北京做一个云南的窗口。
成立半年之后,索家村就开始拆房子了,市领导整顿市容,拆违章建筑,索家村就属于此列。我刚刚辞掉工作,借了钱来做艺术空间,结果才开始就面临悲剧。后来拆迁队来了,大家都还在睡觉,听到轰隆隆来拆房子。法院、法警、城管、警察、大型挖掘机把我们全部围起来。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