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刘香林在昆明TCG诺地卡国际艺术中心的个人项目“法老王”展览于4月24日开幕。刘香林不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深圳H SPACE(贺空间)的艺术总监,独立艺术厂牌“个体户”的主理人。他关注并介入社会,尤其关注现实底层的个体生存经验,讨论个体在雇佣关系以及劳动中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艺术介入,他让被异化的底层劳动者从固有关系中脱离出来,让劳动的荒诞、残酷与浪漫被注意到。“法老王”个人项目延续了刘香林在艺术介入社会上的思考,以下是“实地想象”就“法老王”个人项目与刘香林展开的对话:http://fieldimagination.cn/dialogue-with-liu-xianglin-welding-flowers-golden-week-and-the-king-of-pharaoh/
Category Archives: 口述集
对话刘建华:陶瓷的当代性
#住在2020# 和丽斌
按:“住在2020”系列访谈是“实地想象”自媒体在不平凡的2020年末与生活在各地的艺术界朋友们的联络与问候,通过回顾性的描述,分享他/她们在后疫情时期在各地遭遇的日常生活和可能推进的新近作品,希望由此可能勾勒出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具有怎样坚韧的品格、丰富的心灵世界和创造力。了解更多关于“住在2020”系列访谈的想法……

人物:和丽斌
Artist: He Libin
1.2020年这一年你生活在哪里?(国家-城市或村庄)请描述一下那个地方和附近的情况。
中国昆明,算受疫情影响小的城市,5月份之后各个艺术空间的艺术活动就逐渐回复正常了。
2.新冠疫情在你所在国家及其对策对你个人有什么影响?……
1-4月份的隔离方式让我们学会深居简出的生活方式,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也有更多时间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创作和策展计划,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是开启了名为《安眠日记》 的艺术项目,在夜晚盲画记录这个城市的声音,是声音的肖像,也是心灵的安魂曲。
3.今年你最享受的某个地方是哪里?你如何在哪里度过时光,能否描述一下那里什么样子。
自己的工作室,每天下午在工作室发呆,看阳光照在工作室墙上,慢慢移动直至消失,是一段难得的放空自己的时光。
4.这一年你去到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天津。


5.这一年你主要和谁生活在一起?
家人。
6.新冠大流行对你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珍惜所有的时刻,珍惜所有的相遇。
7.你的工作(创作或写作或策展等等)是否获得了某种推进?
是的,有很大的推进,今年,我策划的第八届“在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如期举办,创作强度、艺术家参与人数、作品质量都比往年往前推进了许多,收获很大,很感激参与的评论家们和艺术家们。
8.这一年你是否比往年更焦虑?如果是,你是如何缓解焦虑的?
还好,因为有艺术,所有难关都是可以跨越的。
9.推荐几部这一年你看过的电影或书(也可以是一段诗),也可以简单说下为什么。
电影《2001太空漫游》、《奇爱博士》、《我与塞尚》、《无主之作》……
10.你是否想象过新冠大流行结束之后的人类生活会怎样?
未来无法预知,过好每一个当下就好。
延伸阅读:偶然、游牧与逃逸 | 对谈:罗菲×和丽斌

关于艺术家:
和丽斌,纳西族艺术家,策展人
常年工作生活于中国昆明
进行跨媒介的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
1997年以来在世界14个国家40多个城市以艺术家或策展人身份参与了100多次展览。
“住在2020”系列访谈策划:罗菲
本文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住在2020# 郭棚
按:“住在2020”系列访谈是“实地想象”自媒体在不平凡的2020年末与生活在各地的艺术界朋友们的联络与问候,通过回顾性的描述,分享他/她们在后疫情时期在各地遭遇的日常生活和可能推进的新近作品,希望由此可能勾勒出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具有怎样坚韧的品格、丰富的心灵世界和创造力。了解更多关于“住在2020”系列访谈的想法……
人物:郭棚
Artist: Guo Peng
1.2020年这一年你生活在哪里?(国家-城市或村庄)请描述一下那个地方和附近的情况。
四分之一在家,四分之三在大墨雨工作室,大墨雨村离昆明大约半小时车程,这里依山旁水民风淳朴,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彝族村落。完美实现了:离自然很近,离红尘不远。
2.新冠疫情在你所在国家及其对策对你个人有什么影响?
我和家人2019年1月底去大墨雨工作室过新年,由于疫情影响,一直呆到5月4日小孩开学才下山,差不多呆了近半年。这段时间里小孩在山里学习玩耍,我和往常一样看书、创作、发呆。自己种菜,自给自足,生活上没什么影响。
3.今年你最享受的某个地方是哪里?你如何在哪里度过时光,能否描述一下那里什么样子。
当然是工作室,和往常一样完成当天的事情,然后爬山,转转水库,喝茶,弹琴,独处是最美的时光。

4.这一年你去到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上海、福建。
5.这一年你主要和谁生活在一起?
家人
6.新冠大流行对你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没什么影响,一如既往搞好小农经济。
7.你的工作(创作或写作或策展等等)是否获得了某种推进?
原本确定的几个项目取消,可以有更多时间独处。9月在重庆器空间完成了个展,有一些新的实验和推进。

Organhaus器空间(重庆),2020
8.这一年你是否比往年更焦虑?如果是,你是如何缓解焦虑的?
从小到大我都很焦虑,种地和看美女是缓解焦虑的好办法。
9.推荐几部这一年你看过的电影或书(也可以是一段诗),也可以简单说下为什么。
电影《小丑》,书《四千年农夫》、《一根稻草的革命》,关于人,关于人的原点。
10.你是否想象过新冠大流行结束之后的人类生活会怎样?
人类不会有好下场,最终的结局就是把自己搞死,早晚玩完。对人类我不抱有任何期待。人类纪元结束得越早这颗星球就越美好。

郭棚,艺术家 斫琴师,馥慈山房主人。
其图像装置艺术作品以综合媒体环境下的空间影像叙事为主体,强调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建构意义,致力于视觉文化要素在历史文脉演释过程中的研究,探索图像及其观念生成的现场逻辑。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来改造图像语言的展示、叙述和生成,正因为这种语言改造,使得身处迷雾中的中国经验和美学在实验层面被重新敞现开来。其作品曾在:荷兰FOMA摄影博物馆,瑞典乌普撒拉美术馆,台北美术馆,巴黎大皇宫,美国沃克艺术中心,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天津美术馆,昆明博物馆,昆明当代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作品被 花旗银行 汇丰银行 等机构收藏。荣获Foam Paul Huf Award 2015,TOP 20 中国当代摄影新锐 2017
#住在2020# 郭冰心
按:“住在2020”系列访谈是“实地想象”自媒体在不平凡的2020年末与生活在各地的艺术界朋友们的联络与问候,通过回顾性的描述,分享他/她们在后疫情时期在各地遭遇的日常生活和可能推进的新近作品,希望由此可能勾勒出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具有怎样坚韧的品格、丰富的心灵世界和创造力。了解更多关于“住在2020”系列访谈的想法……
人物:郭冰心
Artist: Guo Bingxin
1.2020年这一年你生活在哪里?(国家-城市或村庄)请描述一下那个地方和附近的情况。
2020年我生活并工作于中国上海市松江区的一个物流园区,处在物流公司聚集地,路上有来来往往并且不分昼夜的各种货车,有灰尘,有鸣笛,没有人行道,不过行人在绿化带上走出了一条人行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我的工作室和住处在同一个园区内,一日三餐自己做,食材和生活用品全是网上订购,不进城就不出园区大门。我不喜欢满是货车的出行环境。
2.新冠疫情在你所在国家及其对策对你个人有什么影响?
一二月份是新冠疫情最令人琢磨不透的时期,“未知、威力大、不可控”是大家所面临的局面,各地出台各自的政策,包括小区,以限制人们的流动来控制疫情传播。正值中国新年,家里备好了像往年那样招待亲戚朋友所需的食材物资,可惜一整个新年我们也没有走亲访友,我和爸,妈,弟弟,奶奶在家待了二十多天,年前准备的年货变成了隔离物资,为我们减少了出门采购的暴露机会。
二月中旬我返沪,年前计划年后租房子,先在朋友家落个脚,但当时在上海出入小区有严格的登记管理,需要居住证,我没有,再加上入沪需要隔离十四天,所以直接在工作室住了一个月。当时大部分公司没有复工,包括我所寄居的工作室的公司,短期内没有人来这里,算是个不错的自我隔离场地。所幸工作室有许多家居用品,有卫生间,有水电,生存必须品解决了,快递和外卖业也在逐步恢复,可以在网上买到还算新鲜的蔬菜,于是我睡在了600平方米的工作室,每天画画,以及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后来租住在了同个园区,省去了每日的公共交通通勤时间,也减少了暴露,省了不少口罩。
说到口罩,是令人心酸的,当我们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以及口罩的重要性之时,口罩就已经处于脱销状了,网上买不到,能买到的也是非常高价的,并且是预售,到货时间不靠谱。上海当时出台了药店限购口罩的政策,凭居住证以家庭人数和个人限购数量进行预约购买,我没有预约的资格,说实话是很悲伤无助的,好在自己凭借非医用一次性口罩安全的到了上海,没有出现发热的情况,工作室足够大,我能不用出门就活下去,那好,买不到口罩也罢。后来两位朋友得知我的情况给我分享了一些他们的口罩,在当时口罩似乎是人们面对疫情唯一可以使用的防御工具,如救命之物,他们分享口罩的举动令我感动至今。

3.今年你最享受的某个地方是哪里?你如何在哪里度过时光,能否描述一下那里什么样子。
今年我最享受的地方是工作室,几乎每天都在那里度过。这是朋友们家居用品公司的产品摄影棚,大概六百平方米,里面有他们的产品样品,丰富的摄影器材,作为拍摄道具的家居用品,还有我和我的画。
是作为一个寄居者存在于这里,他们没有向我收取任何费用,给我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和阳光。空间很宽敞,我画画也比较自在,工作时常常播放着音乐,隔一段时间就用他们的摄影器材给自己的作品进行拍摄,然后把画收起来存放。
4.这一年你去到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过完年二月份从河南返沪之后,去过最远的地方是黄山。11月爬了黄山,当时上海浦东出现了本地新冠病例,以致到黄山之后人们听到上海来的都敬而远之,不过我们没有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爬完就回来了。
5.这一年你主要和谁生活在一起?
这一年我独居。
6.新冠大流行对你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工作方式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不过去工作的路径改变了,我去年住在黄浦区,每天将近有四个小时在路上,受疫情影响我租住在工作室所在的园区,两处相距大概两分钟路程吧。
7.你的工作(创作或写作或策展等等)是否获得了某种推进?
应该有推进。回头来看,疫情没有阻碍我的创作,只是延长了我给自己设定的2020年中国新年假期,那段时间没有绘画创作,但现在看来也有其他方面的收获。今年的疫情给了我很多思考的契机,是平常岁月不会有的东西,面对高浓度的悲痛、焦虑、恐慌,发觉只能调整自己面对并拥抱这些现实情况,思考出路。在我看来,只要思考和创作在进行,就表示有推进。


8.这一年你是否比往年更焦虑?如果是,你是如何缓解焦虑的?
上半年比往年焦虑,因为疫情。工作上,计划在2020年春天做的个展被推迟并取消;生活上,外出要戴口罩,戴手套,回来还要全方面消毒等等,变得特别麻烦,不敢也不想外出。后半年稍好一些,中国的疫情传播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比上半年轻松一些,不会那么的焦虑了,但是随着隔三差五的新增病例出现,也会有再次的紧张和焦虑。
我通过沉浸在工作中来缓解焦虑。投入工作便进入了自己一直游行的领域,自己的世界,可能像做梦,从琐碎中抽离,进入,探索,搭建,再次进入琐碎,不知什么是清醒什么是混沌。建议不要太过关注疫情的信息,很多信息都是重复的,做好自我和家人的防护,减少外出,投入工作。
9.推荐几部这一年你看过的电影或书(也可以是一段诗),也可以简单说下为什么。
春天我看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当时自己也正在尝试种菜,恰巧过上了独居生活,在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共鸣,不过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碰撞。我只看了一遍,还会再看第二遍,思想浓度很高。
10.你是否想象过新冠大流行结束之后的人类生活会怎样?
有想象,不深入。新冠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为持续时间长,使很多方面的变化都渐渐的由暂时妥协变为习惯,接着开始从这种习惯中衍生新的习惯,像交互的网,时间越久影响越大,回不去从前了,但并不表示从前比未来好。

关于艺术家:
郭冰心,生于河南,现工作居住于上海。
2019年在莫空间举办《她它她》个展。
“住在2020”系列访谈策划:罗菲
本文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