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十议》读书笔记(上)

art-history【按】无数次与非艺术界人士讨论当代艺术,人们认为当代艺术难以理解,并不美,艺术应该表达美。我常以野兽派为例,说明美是不断变化,或者我们对美的定义在不断变化,我们今天不能接受的艺术明天可能成为我们的时尚,艺术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艺术具有滞后的先锋性。但这只是一种进化论式的解释,在读完巫鸿教授《美术史十议》后我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从美术的概念到美术史研究方法以及美术馆运作等方面了解到人们是如何接受最新的艺术,以及那些大师作品如何大量占据公共空间成为经典。这本书为美术史作为独立学科的基本常识和研究脉络进行了讨论,十分受益,以下是一些摘录和思考。

1,关于“美术”这个词,作为从西方经日本传入的舶来品有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含义。古汉语中“美”可以形容食品、人物(包括男性)、德行和政治,但很少用来表彰艺术作品。宋元以后主流文人画更是反对绘画的感官吸引力,其主旨与对视觉美的追求可说是背道而驰。鲁迅:“美术为词,中国古所不道,此之所用,译自英之爱忒(Art)”。在西方文化中,特别是柏拉图美学中“爱忒”的含义之后,指出美术足以辅翼道德、救援经济等种种用途,进而提出弘扬公共美术教育、保护美术遗址、促进美术研究等一系列主张。蔡元培“美育替代宗教”的号召也是基于这样的主张,成为现代运动的一部分。因此“美术”一词的引进带有明确的政治性和现代性。

2,“美术史”作为学科的研究理念发生变化。欧洲传统美术史研究以绘画和雕塑为大宗,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主义学派深受进化论解释模式的影响,把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演变,以及艺术家对美和完善的追求作为研究和说明的主要对象。这种学术倾向在近二三十年受新一代美术史家批评,他们认为“美术”和“艺术家”这些基本概念也都是特定时期的发明。即便在中国,为观赏而创作的艺术品和创作这类作品的艺术家均出现于魏晋时期,在此之前的青铜、玉器和画像等作品首先是为礼仪和实用目的制作,虽然这些作品在晚近历史中获得重要商业和美术价值,但这些价值为后代所附加和转化。

3,新一代美术史研究把“美术史”看作跨学科互动的领域,它不再奠基于严格的材料划分和专业分析方法之上,它成为一个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各种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的交汇之地和互动场所。研究者身份日益模糊,美术史家越来越像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宗教学家、甚至自然科学家,而且这些领域也越来越多使用视觉形象。架上绘画是为观看而创造的艺术形式,在这之前甚至之后,无数艺术品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被实际观看和欣赏:欧洲的大教堂高耸如云,教堂内部天顶上的雕像和画像虽然极其美妙,但从地面几不可见。还有敦煌石窟和中国的墓葬艺术,所遵循的不是“视觉”这个概念,造窟者强调“制作”而非“观看”,因为通过制作他们才能积累功德。

4,传统美术史研究的一个主要兴趣是“图像”,对艺术品物质性的拒绝,欧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绘画发展被表述为绘画形象对其承载物的征服,把一堵墙或画布转化为一扇通向幻想世界的窗户。传统中国书画研究对笔墨的欣赏和分析也同样,绘画形象趋于独立,脱离承载它的卷轴或册页。而今日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发展越来越重视艺术品的物质性,包括媒材、尺寸、材料、地点等。

Heinrich_Wolfflin

Heinrich Wölfflin

5,图像的转译:摄影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原作的体验和解读。现代美术史中的描述和解释往往根据摄影对原作品的“转译”,美术史家对照片的依赖成为解读美术品的先决条件。“转译”材料在三个方面改变了美术史的基本思维方式:(1)“比较”式论证方法的盛兴,19世纪下半叶开始,美术史研究和教学越来越以图象的比较为立论基础。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是最早提倡使用照片资料的美术史家之一,最早在美术史教学中同时使用两台幻灯机的教授。“以语言为基础”到“以视觉为基础”的重要转变:幻灯片不但提供了立论的证据,更主要的是决定了阐释的结构,成为知识生产中的一个主导因素。(2)从“空间”到“视觉”的转化,复杂的建筑物和三维的艺术品被再现成二维图像。观看艺术时身体无需在空间中走动。(3)“碎片化”,研究者日益对“细节”的关注。19世纪下半叶后的美术研究对“有意义的细节”的筛选和解释。摄影术成为“美术史研究的显微镜”,逐渐进入“科学”的层次。

解读美术品使用照片的两大危险:(1)不自觉把一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2)不自觉把整体环境压缩为经过选择的图像。如中国手卷画具有强烈的时间性和私人性,展开的节奏、方式、开放型构图和观看的固定距离等特征在幻灯片放映或画册中都消失了。又如敦煌石窟的设计主要根据其象征意义,主要目的在于祈求功德,而非纯粹艺术欣赏,当它以画册或幻灯展示时,就从宗教贡献变成视觉关注对象。

结合自己作为策展人的工作方式,我更趋向于通过访问艺术家工作室、聊天、交朋友、看作品、看草稿、看艺术家的书架来了解一个艺术家及其作品,一个较为立体鲜活的人才能激发我去更深解读其作品的愿望,面对单一的图像,我无能为力,或者胡话连篇。

cave285b

敦煌莫高窟

6,美术馆与美术史的关系。美术馆面对大众,展览以实物为主。美术史主要基地是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成果主要是文字性著述。美国20世纪上半叶以来美术馆与美术史关系有三个阶段:(1)上世纪70-80年代以前,美术馆与美术史教育有相当大重合性和认同性。方向和方法上相当接近,均以重要艺术家和艺术品为对象,以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作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2)70-80年代,新一代美术史家试图摆脱以艺术家和作品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方式,而把美术作品放在社会、经济、思想史的大环境中去观察,或在理论层次上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及文学批评中发展出来的概念和理论用以分析和解释艺术的形象和表述。这也是一般性史学研究中的新潮流在美术史研究中的反映。这种研究的基本设论是,即使“天才”艺术家也必然受到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制约,其作品必然反映这些关系的实际运作,而非全然个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表现。新一代美术史家力图摆脱美术史的“实用性”,摆脱美术史研究与收藏及鉴定的关系,而将其转化为一个“纯粹”的人文学科。这一时期公共美术馆逐渐从美术史界分离出来,建立自己独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地位,与城市行政机构发生关系,成为市政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大型计划都并非策展人或馆长行为,而是企业或政府行为。60年代中期以来的“巨型展览时代”(Age of Blockbuster):规模、费用和奢华程度膨胀,观众剧增。流行口味和票房成为衡量展览“成功”的关键,学术价值成为第二因素。谈到大型美术馆作为公共美术教育的一个悖论:一方面都强调自己的教育职能,另一方面据统计数据显示,美术馆所“教育”的人实际上都已经具有良好教育水准,近半数属于美国收入最高的阶层,大多受高等教育水平,有研究生学位达到半数以上(1991年出版《美国艺术博物馆的观众》The Audience for American Art Museums)。(3)不详(我怀疑作者写到后面似乎忘了前面说了有3点……)

7,美术史研究新动向:对实物的回归。由于对艺术品本身缺乏深入研究,常常以别的学科中发展出来的理论(无论是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套用对艺术品的解释,以作品的复制图像代替作品本身,以对“图像”的思辨代替对作品的物质性和历史性的具体考察。因此需要对艺术品“原境”(context)进行重构。历史物质性:艺术品原来的面貌和构成及其体质和视觉的属性。这种对实物的回归不是简单回到以鉴定和考证为核心的传统学术轨道上,而是通过新的史学概念对具体艺术品进行深入的历史性的考察。从把著名艺术家和艺术品作为历史叙事主体,到把作品同时作为历史解说的主体和框架。注意,美术馆中现存的实物不等于历史上的原物。但所有古代艺术品几乎都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如卷轴画在流传和收藏之前就被藏家在上面盖上自己的印章,写下题跋。

Chris_Dickerson

男性身体逐渐成为大众观赏对象,图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ckerson)于1985年作肌肉表演。

8,美术史近二三十年最大特点是它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各个方面的迅速扩张,结果是这个学科影响力的增长,以及对一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积极介入,以艺术家和风格为欧美传统美术主要概念的基础被自我解构。而如果没有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操作规则,美术史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当然,美术史这个学科并未消失。这影响到大学里的教学,没有一个美术史系能够继续“囊括”所有维度,唯一的出路是发展个性化的历史或理论的框架,据此决定一个美术史系的教学和研究重点。形成“开放型美术史”的架构。“文化多元论”对美术史框架的影响,尤其是亚洲美术和古典美术可能重新成为新的“地域”重心,同时把电影、建筑、美术馆、视觉技术等题目纳入教学和研究内容。

《美术史批评术语》的单子反映了对新型美术史内在结构的一个提案:

操作(Operations):一、再现(Representation);二、符号(Sign);三、幻想(Simulacrum)。

交流(Communications):四、文字与形象(Word and Image);五、叙事(Narrative);六、表演(Performance);七、风格(Style);八、原境(Context);九、意义/解释(Meaning/Interpretation)。

历史(Histories):十、原创性(Originality);十一、挪用(Appropriation);十二、美术史(Art History);十三、现代主义(Modernism);十四、前卫(Avant-Garde);十五、原始(Primitive);十六、记忆/纪念碑(Memory/Monument)。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十七、身体(Body);十八、美(Beauty);十九、丑(Ugliness);二十、礼仪(Ritual);二十一、物恋(Fetish);二十二、注视(Gaze);二十三、性别(Gender);二十四、身份(Identity)。

社会性(Societies):二十五、生产(Production);二十六、商品(Commodity);二十七、收集/博物馆(Collecting/Museums);二十八、价值(Value);二十九、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Postmodernism/Postcolonialism);三十、视觉文化/视觉研究(Visual Culture/Visual Studies);三十一、艺术的社会史(Social History of Art)。

这31个术语/概念不但来自权威美术史家,也有著名历史学家、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反映出“开放的美术史”态度,打破专业美术史界限。同时与传统美术史接轨(如“风格、美、丑”等),主动的学术更新。另外强调复数性(如“历史”、“社会”都采用复数),以一个理论框架包容历史个案。但实际上本书绝大部分术语/概念是从西方哲学、文化研究和美术史中派生出来,而不是对不同文化和艺术传统的认真分析中抽象出来,所建立的理论构架就带有很大的文化片面性。尽管如此,仍旧可以看成是一种相互启发和验证。

继续阅读:《美术史十议》读书笔记(下)

信仰的前奏

尾曲

我像一只铁锚在世界的底部拖滑
留住的都不是我所要的
疲惫的愤怒,灼热的退让
刽子手抓起石头,上帝在沙上书写

寂静的房间
月光下,家具站立欲飞
穿过一座没有装备的森林
我慢慢走入我自己

作者:托马斯·特罗斯特罗姆(瑞典)
翻译:李笠

一个由各类神话精心打造的世界,充满激情、诱惑、魅力四射、五彩缤纷,令许多人付出极高的代价要换取今世和未来人们的尊敬与仰慕,从黄牛手中高价赎得成功快车中的一张站票。然而,当一个人开始真正思考,剥开坚硬华丽的外壳,才留意到这个真实的世界,发现其中充满不能回避和隐藏的伤害与谎言,发现这个世界的发动机是由权力和仇恨组成,发现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每个人都不完美,发现“留住的都不是我所要的”,得到的与追求的相去甚远,革命的初衷与成功的回报不在一个世界。

为了成功,我们学会了毫无原则的妥协退让,将孩提时的梦想与良知当作破旧衣裳丢掉,穿上世故圆滑愤世嫉俗的马甲。忍耐非但没有造就高尚的品格,反而令人变得更加易怒。我们借助私人侦探揭发他人的罪状,他人借助暗处的摄像头记录我们正在进行的勾当。人们用石头礼尚往来,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8:3-11)

深夜的孤独与寂静最让人恐惧,因为稍不留意,真实的声音就会从心底深处浮现出来,所以现代人喜欢借助夜宵、卡拉OK、电视剧、网聊、麻将和一夜情来掩盖,让自己处于一种忙碌与交际的态势。“祝忙”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祝福方式,于是我们再也没有时间去留意内心深处真正的遗憾与期盼。

然而一旦我们独自静下来,花上半个小时待在房间里回忆和默想,我们便会渐渐察觉这个世界的真相,和自己的真相,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冷漠和竞争,不是指责和怨恨,也不是这个世界好不靠谱的谎言和垃圾,而是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从拼杀中退回来,才发现得到他人自由的爱,比尊敬与仰慕更重要,渐渐卸下幻想中那个心高气傲的自我。

而自我的尾曲,正是信仰上帝的前奏,新生的盼望所在。

《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有感。

自我

一天和一个朋友谈到“自我”的问题,由于我一直在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她神色慌张,因为“自我”是上帝信仰的天敌,因为我们活在一个自私自利的社会中。但我说,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极其独特而尊贵的,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有祂的美意,如果我们能活出那个独特的“自我”,就是荣耀了上帝的创造力。相反,如果我们只是庸庸碌碌地过活,对“自我”没有更高的期盼和要求,就是羞辱了上帝的创造,亏欠了祂的荣耀。

独特的那个“自我”需要被强化,一是管理者思维的木桶原理,优先增加最短的那根木条以便装更多的水,二是艺术家思维的兴趣天赋优先,专注发展最长的那根木条,由此带动其他木条的增长。其实两种方法都不能决定最后能装多少水,只是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因为前者虽然发展了短项,但过程不一定享受,带着功利心;后者虽然只发展了长项,但过程却很享受,不一定成功,却无悔。所以历代艺术家,不是先学会了做人,而是先学会了做艺术,才学会了做人。这在外行看来的确不可思议。

最近读到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才明白我说的“自我”并非“自我中心”的那个“自我”(first self,基督徒所说的“老我”),而是“成为那个上帝建立的深层次的自我”(deeper self,新我)。按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人之所以拒绝上帝,是因为人不愿意在绝望中成为那个深层次的自我,或者不承认那个深层次的自我是上帝的建立,而要绝望地故意成为自己建立的自我。因为那个深层次自我是以上帝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所以他说绝望是罪,这里说的罪不同于苏格拉底”罪即无知(sin is ignorance)”中的“罪”,有罪的人并非无知,而是明明知道上帝建立了深层次的自己,却不愿意成为那个深层次的自己。故此得出结论:罪是知而不行。

克尔凯郭尔是讲故事的高手,以下是他在《致死的疾病》一书中讲的两则寓言,前则讲的是“马甲”、“面具”、“老我(first self)”,我们常常扮演那个农夫。后则讲的是上帝为我们预备的尊贵的独特的“新我”,一个更深层次的“自我”(deeper self),我们却不敢相信。

有一个农夫,赤着脚去镇上赶集。卖掉货物,他赚了一大笔钱,于是给自己买了一双鞋子和袜子,又去酒馆痛饮了一番。回家的路上,农夫酒性发作,横卧在马路中间,睡着了。这时,一辆马车飞驰过来,马夫对农夫吼道:“快闪开,不然我就要照你的脚压过去了。”农夫醒来,看看穿着新鞋新袜的脚,觉得不像是自己的脚,便冲着车夫喊:“来压吧,反正又不是我的脚。”

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有一位威名赫赫的国王,每个公民以一睹他的尊荣为至高的荣耀。他膝下有一个天生丽质的公主,连世界上最英俊的王子,都不敢奢望能娶到她。在这个帝国的偏远山区,还有一个穷困丑陋的小伙子,每天通过给人做苦力来糊口。一天,国王突然发现了这个小伙子,决定招他做驸马,并向全国发出了告示。小伙子识字的同伴看到告示,忙兴冲冲地找到那个小伙子,说:“国王要找你做女婿了。”小伙子听了,气得浑身颤栗,对同伴说:“国王怎么可能看上我。你明明知道我又穷又丑,还开这样的玩笑羞臊我,你太不厚道了!”

有关《致死的疾病》:

《致死的疾病》(丹麦语:Sygdommen til Døden;英文:The sickness unto death)是丹麦思想家、哲学家、神学家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用假名安提-克里马库斯(Anti-Climacus)发表的思想著作,于一八四九年七月三十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出版。书中所说的“致死的疾病”喻指绝望,这本书系统的讨论了自我、实现自我和绝望、信仰之间的关系。这本书不仅对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启发人认识自我、成为自我有着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存在主义思想有着深远影响。更多资料…

每个人命中都有一个阴沟

害怕有一千种,恐惧只有一个
快乐有一千种,平安只有一个
罪行有一千种,罪性只有一个
妥协有一千种,赦免只有一个
——北村题记

北村的《我和上帝有个约》读完,终于证实了我几年前的一个恐惧,那就是每个人命中都有一个阴沟,一不小心就要翻船,谎言、假帐、假学历、假身份、情人、奸淫、杀人越货、灰色收入、不义之财、骄傲自满、自以为义……只是有的没有被主人隐藏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船就翻了,有的隐藏得非常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然后我把你灭了,没人知了,也有的阴沟因为离今天太遥远,过了追诉期,比如儿时的谎言,无人问津,但并不代表人们会因此而放松警惕、卸掉恐惧、远离噩梦,一个被称之为心病的东西在体内时隐时现。世上没有义人,一个也没有,良知深处有一个声音会追问我们所做过的一切,包括那些我们铁定认为没有错的行为,和那些无意间说出来的理由十足的谎言。除非有一天这个阴沟被遮盖,否则恐惧永远也不会从人心中退去。哪怕在那些老实人心里,哪怕在理想主义者深处。

北村力图在故事中呈现认罪悔改在生命转变中决定性瞬间的力量,也就是道破事实真相,让命中的那个阴沟在人面前更在上帝面前得以坦然暴露,哪怕冒着被审判的危险,如同杀人犯陈步森为了让被害人的妻子冷薇恢复记忆,不惜冒着被冷薇认出来被揪去枪毙的危险,依然左顾右盼义无反顾地去爱她——这个亲眼目睹他杀害自己丈夫的杀人犯,然而他却这样去做了,他知道在他心中有一个律,这个律显然不是来自他自己,而是良知,他更体会到罪不是我们所能背负的,因为罪让我们活得太累(尽管已经到了世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指控他杀人的地步,除了其他几个同伙外)。小说后半截北村展开关于原谅关于宽恕关于爱的挣扎,加害者反复挣扎之后决定认罪悔改,企盼被害者能给予原谅,然后自首接受审判,被害者却故意忘记加害者曾经对她做过的一切,非要将他千刀万剐,死不宽恕,如同鲁迅死前的名言“一个也不宽恕”,生命因此呈现出质的区分,罪人悔改认罪,生命变得自由而阔达,被害者在恨中自义、自怜,如同那头凶猛的熊不停地舔冰块里混着诱饵的匕首,匕首划到舌头流出腥味的血,还以为是敌人的血,越加兴奋,最后身亡。而那些旁观者凭着血气为各自的学术理由、收视率、和自以为义,在悔改与宽恕的挣扎之外摇旗呐喊,从始至终与当事人无关,与他们自己的灵魂无关,到头来一个都不如那个杀人犯陈步森。小说就在逃避与悔改、怨恨与原谅、恐惧与平安的张力中铺展、辩论、犹豫、拿定。故事很精彩,扣人心悬,这里不一一赘述。

关于小说里的信仰表述,我只觉得,北村为了不让小说落入福音单张的水平,在表述基督信仰价值观方面显得有些闪烁其词,在汉语文化缺乏基督价值观的背景下,我怀疑只有对基督信仰了解的人才能识别其暗语,非信徒在阅读时是否会有一些疑问呢?(虽然那些疑问只是非常细微的局部,并不影响读者对故事整体的体会)无论如何,北村是在尝试一种新的写作,以基督信仰为内核展开的叙事,这在当代汉语文学里是没有前车可鉴的。

这里有在线阅读版,但读起来似乎不那么自在,仅供参考。http://www.ddwenxue.com/html/hyjd/cplz/20080916/2219.html

推荐阅读《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

撒把盐按:查常平博士的一套新书《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2007)》上市,发来后记,立马阅读,甚为感动。作者持守人文精神的立场,以过去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现场中的某些个案为线索,梳理自己独特的学术进路,提出严谨而具开拓性的“基于作品而不限于作品、通过作品而不背离作品、为了作品而不媚于艺术家”的人文批评观,作者以严谨慎密的逻辑对当下浮躁的当代艺术问题、文化误读进行了澄清与批评,点到为止,犀利而中肯。这在当下批评家失语艺术家失身的年代,尤为可贵,这样的价值不只是因为我们稀缺诚实而显得珍贵,更因其所持守的人文精神之信念并对真理的敬畏,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对艺术中神圣向度的吁求,显得格外宝贵。故此特别推荐给艺术界的朋友。

【序言】

当代艺术的批评,大致可以分为学理性的人文批评与感想性的新闻批评。自八五新潮以来,汉语批评界的大多数艺术评论,都属于新闻写作:一个艺术观念、
一段对作品的感觉性的文字、几句文化性的乃至艺术史的联想。人文批评强调利用当代人文学(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神学、艺术史、美学)的丰富的知
识、思想对当代艺术中的作品、展览、艺术家之类现象展开深度的个案研究,以在中国当代艺术评论界逐渐形成一种孜孜追思的、研究性写作风气。

人文批评,不拒斥从社会科学(伦理、法律、经济、政治、传播学)与自然科学的视角审视当代艺术现象。但是,这种审视的目的,在于建立艺术爱者内在的
文化心理结构和人类的文化精神结构,在最低层面上引导人生成为个体生命的存在者、在最高层面上推进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前现代的汉语文化传统,总是以民族主
义、国家主义、本土化、东西方之类亚人类价值观为核心。作为实践文化现代性的一种方式,人文批评对于驱除这种亚人类价值观的巫魅统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艺术是人的开放性的精神活动,它不受任何人为的族群的、地域的障碍的制约;艺术是人的个体性的意识活动,它以独立的批判精神拒绝任何随波逐流的附
庸;艺术是人的人类性的文化活动,它在批判中建立以满足人的自由创造为目的的人类共同体。

人文批评的目的,就是要从俗世化的艺术现象中开掘当代中国艺术相对于神圣而言的世俗的、精神的、超越性的向度,展开对当代艺术中盛行的俗世价值观的
批判性反思。这些价值观,包括物质主义与肉身主义的世界观、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实利主义与现世主义的认识论。如果当代中国艺术不承受神圣而非神
秘的精神之在,它就只能停留在人之精神的高度,一种和肉身同质的、有限的、丧失终极批判能力的高度;它必然在俗世化的符号图像中辗转挪移、颠覆重生。

为了倡导更多的人文学者与批评家推进人文批评的理想,我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支持下致力于编辑出版“人文批评”丛书。愿得到志同道合之君的批评眷注!

【简介】

《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2007)》上卷以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水墨、油画、装置、行为等艺术现象为深度个案研究对象,从先验艺术论、
感性文化批评的角度和当代艺术的问题意识域展开了对当代艺术的批判性反思言说,尤其针对艺术的多元性与新保守主义、艺术意义的生成、当代艺术的边缘化等进
行人文学的反省。该著作是作者十多年来对当代艺术实施学者性批评的结果,标志着当代艺术的批评不再囿于八五时期以来的新闻性批评的模式,在艺术界开启了一
种人文学批评的新进路。

【目录】

上卷
1.作品阐释
当代文化与雕塑
文化材质中的意义凸显
公共艺术的六种特性
光的形而下
当代艺术的公共性与个人性
多媒介的水墨实验
实验水墨的另类批评
水墨的个体化与艺术化
传统与当代的共在意象命名
从刘子建的阅读史看艺术作品的命名
实验水墨的典范路向
极限实验
静穆与喧嚣
色彩置换与观念介入
边缘艺术的主流精神
艺术书写的边缘突进与原初图式
虚拟转向:从图式关怀到主题关怀
身份的根源
女性与女人的交往
另类历史的书写
场景:媒材与观念
观念艺术的价值二元性
艺术的侍奉与复制的效应
艺术书写与十字架的吁请
艺术话语权力的社会性、历史性
2.理论预设
论有限批评
感性文化批评范式
基督教艺术的边界
当代艺术中的拯救意识
艺术批评中的亚人类价值观
艺术多元的边界与新保守主义
超越索绪尔之后
经济为艺术服务
精神样式的守护人
当代艺术的边缘化

下卷
3.生态艺术
场景与生态艺术
生态艺术兴起的历史背景
生态艺术拓展的价值域界
4.展览扫描
从女性的到女人的存在根源
人与自然的境遇
生态艺术的神学背景
书的缺席与场景凸现
另类呼告
越过生命之夜
无样板NO架上
以艺术的心为心
策展人的不作为
装置、行为的现场与起源
5.艺术生态
精神的还乡
文化名城的生态与民间
先锋艺术在成都:坚守、古城与“719”
公众心目中的先锋艺术:生命、环境与互动
先锋艺术的文化素描:生态、人文与场景
当代艺术与都市的关系逻辑
6.文本辩难
批评家的素质
现代艺术虚无论
艺术肉身论与亚人类价值观
为历史书写艺术简历
附录1 艺术的本质论纲(1987)
附录2 庄子学派的前先验艺术观(1990)
附录3 访谈艺术究竟是为了什么?(2001)
附录4 对话
地下室隐语(1999)
艺术域界的新视点(1999)
媒材的庆典(2000)
消费主义时代的人文诉求(2007)
后记

阅读后记: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php?id=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