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无数次与非艺术界人士讨论当代艺术,人们认为当代艺术难以理解,并不美,艺术应该表达美。我常以野兽派为例,说明美是不断变化,或者我们对美的定义在不断变化,我们今天不能接受的艺术明天可能成为我们的时尚,艺术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艺术具有滞后的先锋性。但这只是一种进化论式的解释,在读完巫鸿教授《美术史十议》后我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从美术的概念到美术史研究方法以及美术馆运作等方面了解到人们是如何接受最新的艺术,以及那些大师作品如何大量占据公共空间成为经典。这本书为美术史作为独立学科的基本常识和研究脉络进行了讨论,十分受益,以下是一些摘录和思考。
1,关于“美术”这个词,作为从西方经日本传入的舶来品有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含义。古汉语中“美”可以形容食品、人物(包括男性)、德行和政治,但很少用来表彰艺术作品。宋元以后主流文人画更是反对绘画的感官吸引力,其主旨与对视觉美的追求可说是背道而驰。鲁迅:“美术为词,中国古所不道,此之所用,译自英之爱忒(Art)”。在西方文化中,特别是柏拉图美学中“爱忒”的含义之后,指出美术足以辅翼道德、救援经济等种种用途,进而提出弘扬公共美术教育、保护美术遗址、促进美术研究等一系列主张。蔡元培“美育替代宗教”的号召也是基于这样的主张,成为现代运动的一部分。因此“美术”一词的引进带有明确的政治性和现代性。
2,“美术史”作为学科的研究理念发生变化。欧洲传统美术史研究以绘画和雕塑为大宗,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主义学派深受进化论解释模式的影响,把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演变,以及艺术家对美和完善的追求作为研究和说明的主要对象。这种学术倾向在近二三十年受新一代美术史家批评,他们认为“美术”和“艺术家”这些基本概念也都是特定时期的发明。即便在中国,为观赏而创作的艺术品和创作这类作品的艺术家均出现于魏晋时期,在此之前的青铜、玉器和画像等作品首先是为礼仪和实用目的制作,虽然这些作品在晚近历史中获得重要商业和美术价值,但这些价值为后代所附加和转化。
3,新一代美术史研究把“美术史”看作跨学科互动的领域,它不再奠基于严格的材料划分和专业分析方法之上,它成为一个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各种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的交汇之地和互动场所。研究者身份日益模糊,美术史家越来越像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宗教学家、甚至自然科学家,而且这些领域也越来越多使用视觉形象。架上绘画是为观看而创造的艺术形式,在这之前甚至之后,无数艺术品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被实际观看和欣赏:欧洲的大教堂高耸如云,教堂内部天顶上的雕像和画像虽然极其美妙,但从地面几不可见。还有敦煌石窟和中国的墓葬艺术,所遵循的不是“视觉”这个概念,造窟者强调“制作”而非“观看”,因为通过制作他们才能积累功德。
4,传统美术史研究的一个主要兴趣是“图像”,对艺术品物质性的拒绝,欧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绘画发展被表述为绘画形象对其承载物的征服,把一堵墙或画布转化为一扇通向幻想世界的窗户。传统中国书画研究对笔墨的欣赏和分析也同样,绘画形象趋于独立,脱离承载它的卷轴或册页。而今日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发展越来越重视艺术品的物质性,包括媒材、尺寸、材料、地点等。

Heinrich Wölfflin
5,图像的转译:摄影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原作的体验和解读。现代美术史中的描述和解释往往根据摄影对原作品的“转译”,美术史家对照片的依赖成为解读美术品的先决条件。“转译”材料在三个方面改变了美术史的基本思维方式:(1)“比较”式论证方法的盛兴,19世纪下半叶开始,美术史研究和教学越来越以图象的比较为立论基础。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是最早提倡使用照片资料的美术史家之一,最早在美术史教学中同时使用两台幻灯机的教授。“以语言为基础”到“以视觉为基础”的重要转变:幻灯片不但提供了立论的证据,更主要的是决定了阐释的结构,成为知识生产中的一个主导因素。(2)从“空间”到“视觉”的转化,复杂的建筑物和三维的艺术品被再现成二维图像。观看艺术时身体无需在空间中走动。(3)“碎片化”,研究者日益对“细节”的关注。19世纪下半叶后的美术研究对“有意义的细节”的筛选和解释。摄影术成为“美术史研究的显微镜”,逐渐进入“科学”的层次。
解读美术品使用照片的两大危险:(1)不自觉把一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2)不自觉把整体环境压缩为经过选择的图像。如中国手卷画具有强烈的时间性和私人性,展开的节奏、方式、开放型构图和观看的固定距离等特征在幻灯片放映或画册中都消失了。又如敦煌石窟的设计主要根据其象征意义,主要目的在于祈求功德,而非纯粹艺术欣赏,当它以画册或幻灯展示时,就从宗教贡献变成视觉关注对象。
结合自己作为策展人的工作方式,我更趋向于通过访问艺术家工作室、聊天、交朋友、看作品、看草稿、看艺术家的书架来了解一个艺术家及其作品,一个较为立体鲜活的人才能激发我去更深解读其作品的愿望,面对单一的图像,我无能为力,或者胡话连篇。

敦煌莫高窟
6,美术馆与美术史的关系。美术馆面对大众,展览以实物为主。美术史主要基地是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成果主要是文字性著述。美国20世纪上半叶以来美术馆与美术史关系有三个阶段:(1)上世纪70-80年代以前,美术馆与美术史教育有相当大重合性和认同性。方向和方法上相当接近,均以重要艺术家和艺术品为对象,以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作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2)70-80年代,新一代美术史家试图摆脱以艺术家和作品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方式,而把美术作品放在社会、经济、思想史的大环境中去观察,或在理论层次上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及文学批评中发展出来的概念和理论用以分析和解释艺术的形象和表述。这也是一般性史学研究中的新潮流在美术史研究中的反映。这种研究的基本设论是,即使“天才”艺术家也必然受到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制约,其作品必然反映这些关系的实际运作,而非全然个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表现。新一代美术史家力图摆脱美术史的“实用性”,摆脱美术史研究与收藏及鉴定的关系,而将其转化为一个“纯粹”的人文学科。这一时期公共美术馆逐渐从美术史界分离出来,建立自己独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地位,与城市行政机构发生关系,成为市政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大型计划都并非策展人或馆长行为,而是企业或政府行为。60年代中期以来的“巨型展览时代”(Age of Blockbuster):规模、费用和奢华程度膨胀,观众剧增。流行口味和票房成为衡量展览“成功”的关键,学术价值成为第二因素。谈到大型美术馆作为公共美术教育的一个悖论:一方面都强调自己的教育职能,另一方面据统计数据显示,美术馆所“教育”的人实际上都已经具有良好教育水准,近半数属于美国收入最高的阶层,大多受高等教育水平,有研究生学位达到半数以上(1991年出版《美国艺术博物馆的观众》The Audience for American Art Museums)。(3)不详(我怀疑作者写到后面似乎忘了前面说了有3点……)
7,美术史研究新动向:对实物的回归。由于对艺术品本身缺乏深入研究,常常以别的学科中发展出来的理论(无论是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套用对艺术品的解释,以作品的复制图像代替作品本身,以对“图像”的思辨代替对作品的物质性和历史性的具体考察。因此需要对艺术品“原境”(context)进行重构。历史物质性:艺术品原来的面貌和构成及其体质和视觉的属性。这种对实物的回归不是简单回到以鉴定和考证为核心的传统学术轨道上,而是通过新的史学概念对具体艺术品进行深入的历史性的考察。从把著名艺术家和艺术品作为历史叙事主体,到把作品同时作为历史解说的主体和框架。注意,美术馆中现存的实物不等于历史上的原物。但所有古代艺术品几乎都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如卷轴画在流传和收藏之前就被藏家在上面盖上自己的印章,写下题跋。

男性身体逐渐成为大众观赏对象,图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ckerson)于1985年作肌肉表演。
8,美术史近二三十年最大特点是它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各个方面的迅速扩张,结果是这个学科影响力的增长,以及对一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积极介入,以艺术家和风格为欧美传统美术主要概念的基础被自我解构。而如果没有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操作规则,美术史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当然,美术史这个学科并未消失。这影响到大学里的教学,没有一个美术史系能够继续“囊括”所有维度,唯一的出路是发展个性化的历史或理论的框架,据此决定一个美术史系的教学和研究重点。形成“开放型美术史”的架构。“文化多元论”对美术史框架的影响,尤其是亚洲美术和古典美术可能重新成为新的“地域”重心,同时把电影、建筑、美术馆、视觉技术等题目纳入教学和研究内容。
《美术史批评术语》的单子反映了对新型美术史内在结构的一个提案:
操作(Operations):一、再现(Representation);二、符号(Sign);三、幻想(Simulacrum)。
交流(Communications):四、文字与形象(Word and Image);五、叙事(Narrative);六、表演(Performance);七、风格(Style);八、原境(Context);九、意义/解释(Meaning/Interpretation)。
历史(Histories):十、原创性(Originality);十一、挪用(Appropriation);十二、美术史(Art History);十三、现代主义(Modernism);十四、前卫(Avant-Garde);十五、原始(Primitive);十六、记忆/纪念碑(Memory/Monument)。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十七、身体(Body);十八、美(Beauty);十九、丑(Ugliness);二十、礼仪(Ritual);二十一、物恋(Fetish);二十二、注视(Gaze);二十三、性别(Gender);二十四、身份(Identity)。
社会性(Societies):二十五、生产(Production);二十六、商品(Commodity);二十七、收集/博物馆(Collecting/Museums);二十八、价值(Value);二十九、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Postmodernism/Postcolonialism);三十、视觉文化/视觉研究(Visual Culture/Visual Studies);三十一、艺术的社会史(Social History of Art)。
这31个术语/概念不但来自权威美术史家,也有著名历史学家、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反映出“开放的美术史”态度,打破专业美术史界限。同时与传统美术史接轨(如“风格、美、丑”等),主动的学术更新。另外强调复数性(如“历史”、“社会”都采用复数),以一个理论框架包容历史个案。但实际上本书绝大部分术语/概念是从西方哲学、文化研究和美术史中派生出来,而不是对不同文化和艺术传统的认真分析中抽象出来,所建立的理论构架就带有很大的文化片面性。尽管如此,仍旧可以看成是一种相互启发和验证。
继续阅读:《美术史十议》读书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