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寻城

1

沿着石阶往上寻,去往平顶山的小路都不怎么顺畅,沿路的房子破败不堪,长出了青草,有的窗沿需要用杆子从外面撑着。目露凶光的狗跳出来朝人一阵狂吠,拦住去路,只能退回来,重新找条上山的路……

那栋房子在一个转角处,如今门窗都被封了起来。门前小平地上有一大个蓝色垃圾桶。但当时,门前停放着一个人的遗体,他在嘉陵江边溺水身亡,同伴都跑回家里躲着不敢告诉大人。后来他被父亲从江边捞了起来,多给了出租车司机20块钱人家才愿意拉,用报纸垫着拉回来的……他被存放在透明冰棺里一整夜,停放在这块小平地上。全身赤裸、肿胀、皮肤发黑……这是我表弟,那年他9岁,我略大他几岁,已记不清了。大人们守夜,小孩们自己回家睡觉,但根本睡不着,似乎到处都能闻到一股腐臭味,以至于我后来很长时间在房间里独处,都能闻到这股令人毛骨悚然的气味,仿佛来自阴间。这肯定不是我对亲人的惧怕,而是对死亡本身的极度陌生与恐惧。

突然想起他,在他曾经在这世上短暂居住过的地方站了许久,望着墙上的青苔杂草,荒芜的村落。

这一天,上山没有成功。

2

再一次上山。

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爬的一座山,离家最近,快的话半小时可以登顶。沿路会经过无数户人家,看他们种菜、做饭、养鸡养狗、吵架过孽……

小学时候每到春游,班上都会安排集体爬山,有时我们会背着家里的锅碗瓢盆和米上山野炊,那时候没人管野外生火这事儿。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到山顶放风筝,山顶的风特别大,特别来劲,但从来吹不到山下的闷热的城。

已经二十几年没爬过这座山了,山上的房子和村落都已荒废。山上也建起了大型公园和规范的登山栈道,体育运动项目。

不知是记忆出了差错还是本来就没找对路,上去下来好几次,差点放弃,最后询问路人才找到了上山的路。

3

陡坡、长阶、拐角、破败的楼、旺盛的树木、盘错的树根、布满青苔的水渠、被封存的门框和窗户……

很意外,爬上那些台阶,除了翻新过的部分楼房,许多场景仍旧保留着儿时的模样。这些场景都是一段小巷接连另一段台阶,一段陡坡接连一个拐角,看到某个脑海里存放过的画面,便能回忆起儿时在此处发生过的故事,甚至某个习惯性的动作,比如瞅一眼某个同学或亲戚家的阳台。

已经至少二十年没去看过了,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两三个场景串在一起,便开启了整个童年的连贯回忆,如同多米诺骨牌,让人最终抵达某种确认,确认那种真实的、尚未消散的、似乎还会永恒的经验。这其实也成为了一种稳健的仍在延续的童年想象。

对自己成长历程的探寻完全是出于对记忆的印证,因为有时记忆已经淡化,或者被编织了太多假想在里面。这样一种“成为自己的考古学家”的经历,也是一次令人欣喜和安慰的奇遇。毕竟,这些地方很快会被生活的进步所取代。而这特殊的情感,正是源于当初的离开。

4

乡愁藏在味蕾里,或者说我们在味蕾里确认乡愁,比如回重庆第一件事肯定是吃火锅。但回到昆明第一件事竟然是想吃米线,我也是有点意外,也是头一回。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家24hr×7的米线店在夜里12点竟然人满为患,在家家户户大团圆的春节闯入深夜食堂,却发现老老少少都在里面站着候一碗米线。甩一碗臭豆腐小锅米线,再慢悠悠地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散步回家,可以说,算是完满的”返乡”了。

味蕾塑造着我们在这世上的多个故乡,多个乡愁,因为味蕾比我们的情感更具包容性。

只是我们在味蕾中确认乡愁,其实也是在味蕾中确认漂泊吧。

在线听转山的田野录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