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

由于一堂英语课家庭作业我开始阅读《相约星期二》英文原著(Tuesdays With Morrie),但英文水平有限,虽然读懂了大部分,但仍然觉得像是隔了一层纱,雾蒙蒙的。于是找到中文版读了一遍。主人翁莫里是个具有宗教情操的人,懂得人生的独特价值,有自己的世界观,他对年轻人所教导的负责任、要有同情心、给予、奉献、相爱等等都十分鼓舞今天失落的年轻一代……于是他的格言便是“相爱或者死亡”。以至于他对感情特别敏感,他十分眷恋甚至依赖与好友的相处(甚至身体接触)。

然而说实话,这本畅销书始终没能撩起我的激情,因为它不够彻底,或者说莫里的世界观仍不够彻底不够清晰,他用他教导劝化的恩赐身体力行了对“彼此相爱”的信念(也就是耶稣归纳的两条最大诫命的第二条“你们要彼此相爱”),并且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态度,然而在生命的深度上缺乏一个根基,也就是最大诫命的第一条“尽心尽意尽力尽性爱主你的上帝”,这或许源于他的童年遭遇(很早的独立生活),或许源于他对上帝的不满(他认为上帝对约伯太过分了)。然而一个能彼此相爱的人群、社区,其中的人却不相信一个“爱的源头”,这样的结果便是流于宗教情操的浪漫情结,将自己比喻为一只蝴蝶或者浪花,实则是无依生命的飘荡写照。他问上帝:“我能变成天使吗?”由此,一个奉献毕生爱人如己泰然临终的人却在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含混不清,出于谨慎,将自义作为圣化天使的砝码留给自己,将盼望永生的意愿丢给上帝,于此,《相约星期二》也就成了一碗与《读者文摘》相当水平的“心灵鸡汤”。但无论如何,在当今心灵价值匮乏的中国社会,仍旧特别需要这样自诩为“一个终生的教师”并委身在年轻人中的榜样。问题是,在我们的文化社会里是否预备好了这样一份可以当作“心灵鸡汤”的宗教情操?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