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访谈:回望江湖

江湖访谈:回望江湖

刊登于《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第5期

截至到今天这个展览“江湖夜”,“江湖”一共开展了14回25个展览。

粗略计算,一共有将近千人次参与“江湖”,有上万人次到现场参观,影响范围波及全国,尤其受到了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推崇。这多多少少算是一种成绩。

我 们总是要问什么是艺术?这个时候,很多人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就是艺术在今天大多都是旅游产品,没有什么活力,远得离我们这些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坦白地 说艺术是一些自恋狂的什么什么——反正没有多大的好感。艺术不仅仅应该是这样,骨子里的那种“不安分”是“江湖”产生的根本原因。

《江湖夜》评论

“江湖夜”,云南文艺大团“丽江工作室”的又一大动作。2006年11月18日晚至次日晨,近百名云南当地艺术家(包括驻滇外省、外籍艺术家)将在昆明中心文艺区(翠湖、文林街、建设路形成的坡型地域)以即兴的方式完成作品,内容是人城市夜晚的个人文本,形式包含绘画、摄影、行为、声音等单元;12月底部分作品将被运抵深圳创库继续展。

刘建华:祝贺“江湖”入选”25000″最佳展览评选。这对昆明的艺术家有特别的意义。“江湖”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不是2004年?你们做这个展览的初衷是什么?

蓝皮:2005年开始的,每月做一次展览,做了几次以后,观众就像看电视剧一样盼着下一次展览。展览的初衷是搞点和其他比较官样、比较正式、比较装B的艺术展不一样的活动。慢慢地,“江湖”真做到了不一样。

于坚:我比较喜欢“江湖”,因为它和一般受西方影响的展览不一样,有点像个庙会。好玩的庙会,我认为庙会形式是中国式的,很有意思。问题是如何持续并成为更大规模的庙会。

深圳艺术网:拿庙会来比喻“江湖“的积极意义,我觉得不妥。庙会的概念是封建文化的产物,而”江湖“的精髓更像一些为艺术、为理想、为自由而战的斗士。

于坚:什么是“封建文化”?这是文革时代的语言。中国有过什么“封建文化”吗?用自己的脑袋读读历史再说,莫跟着教科书说话。

林善文:我介绍一下2006“江湖”的情况,“江湖”在去年做了两个展览:一个是“格斗橙”,一个是“江湖夜”,如果算上元旦在深圳的“艺术江湖”,一共三个。

guest:你们觉得成功了吗?

蓝皮:你对艺术活动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如果说是商业化,那很遗憾,还没有:如果说是消解目前单一的艺术展览形式,是成功了;另外从艺术是生活的角度来看,也成功了:再从受关注的程度来看,也算还可以吧。

叶 永青:“江湖”系列展在昆明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可惜我只是断断续续地从各种渠道,主要是一些年轻朋友的交谈中耳闻一下。不过我是喜欢“江湖”这个词 的。江湖其实最早来自于江浙地区,水乡,以黄酒制造为业的集镇中。黄豆从镇头进入生产线,从镇尾的码头将制造好的黄酒,通过江湖、河沟、水渠,派送到各 地,所形成的运输销售传播的各种组织形式、联系方式和网络,就是后来被放大了的“江湖”。“江湖”也是特指那些身怀绝技,在道上行船走路的风雨人生。

于坚:哈哈,”江湖”,就是不团结,个个都有发言权。各玩各的,庙会只是提供一个场子。最后谁的声音穿越时间,是由上帝决定,而不是什么学术机构。

蓝皮:“江湖”不是一个圈子,所有的人想参加就来,不喜欢就离开。这和常规的展览很不一样。当年我被林善文骗进来发现了这点,所以一发不可收拾。上海的展览我看过不少,挺精品的,我不是太喜欢。徐震他们做的“快递”很好,我喜欢这个展览的不一样。

赵庆明:有人认为“江湖”有意义是因为它的颠覆性,但不是说有颠覆就有意义。说它是庙会,我看还算不上,庙会的时效性可以延续上百年,“江湖”是万万做不到的。他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充其量就是一盘时令小炒。

叶 永青:展览只不过是个名称,重要的是看你怎么玩。但“江湖”的圆形还是意味着一种强烈的交流,向外沟通和建立各种的约定俗成,并且在此之上不断地翻新。这 些都接近我们所理解的艺术。只是“江湖”这个词更通俗。“江湖”其实跟“狂欢”相去甚远。“狂欢”是一种没法持续的东西。

叶 永青:我倒认同“江湖”是昆明的艺术家们找到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展览方式”。长期以来,云南就是一种被外力所征服的地域。文化上也是一个“二手城 市”,地域上是一个“国家郊区”,艺术或者生活上的这种新鲜玩意儿都是靠被外来文化所激活的。昆明人和云南艺术总是在投资和数字面前感到自卑、落后,与时 代有时空的差距。所以低成本和自娱自乐,也许能长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来。

刘建华:你觉得“快递”和“江湖”的区别是什么?因为你喜欢肯定有你的道理。

蓝皮:“快递”展把快递员当作展厅:“快递”展把众多牛鬼蛇神都扯到一起参展:“快递”展用快递员传递艺术观念(或者说是误解艺术观念),观众听到和看到的作品和艺术家想传达的观念有差距,有误读……这些首先体现的是游戏精神,是群体意识而非单个作品的表演,是展览整体而非某种主题的学术传达。从这几方面讲,和“江湖”是一样的。

威尼斯商人:“江湖”展上的许多作品都很老套,作品本身的质量并不那么让人满意,观众很大程度是被现场气氛影响。作为参与者的个体来讲,重要的不是参加了展览没?重要的是有没有清晰地判断和自我认知!

林 善文:每一个展览不管是什么形式,最后总是落到作品的质量上来。“江湖”在云南的产生,我觉得自然跟这里的艺术生态有关系。“江湖”是在一个有人愿意为云 南新媒体的兴起而买单的契机下而产生。这种低成本的投入在今天看来它没有能够促进多少人热爱这份东西。云南做装置和做行为的艺术家事实上还是很少。不知道 大家考虑下一回的“江湖”怎么做?

刘建华:“江湖”展览的各位成员,通过访谈看得出来你们的初衷没有任何功利性。但今天你们被提名”25000’’十大最佳展览之一,这与你们最初的想法相悖吗?这个展览和访谈对你们重要吗?这个提名活动是否更坚定了你们最初的学术定位?你们有没有学术定位?

蓝皮:是否被提名“25000″十大最佳展览之一其实和江湖的初衷关系不大,因为江湖不是具体哪几个人的事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